档案见证艰苦岁月 ——1948年冬宿蒙县政府关于烤火取暖的档案记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数九寒冬,人们已经穿上暖和、漂亮的羽绒服,在室内或者外出,也都会打开空调或车里的暖气,惬意地享受着冬日生活。你是否能够想到,70多年前,战斗在革命一线的先辈们,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的呢?蒙城县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里,有一件1948年12月宿蒙县政府颁发的“关于烤火柴和卫生柴规定的通知”,见证了这一段难忘的艰苦岁月。

节衣缩食支援前线

1948年12月23日,淮海战役即将收官。淮北大地气温骤降,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支援前线作战的广大战勤人员遭受着寒冷的侵袭。

位于坛城区李营孜的宿蒙县政府支前指挥部,自11月初开始,为支援淮海战役前线,已经连续工作50多天了。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22日和12月16日,人民解放军已经全歼国民党黄百韬和黄维两个兵团,迫使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着他的30万大军逃到永城东北的陈官庄。

前方战事激烈,作为保障后勤的宿蒙县政府,既要首先保障前方一线之需,又要保障整个后方正常运转,在物资匮乏的时期,自然要细心规划,周详考虑。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关系重大的战役中,宿蒙县人民已经组织担架6311副,长期民工7.2万人,临时民工1.2万人;支援小麦393万斤,秋粮597万斤;支援大车9826辆,小车上万辆,牲口32770头;支援肥猪近万头,军鞋5万双,土布1.5万块,柴草1425万斤,还有大量的蔬菜、麸料等,靠近战场和涡、淝、浍河沿岸村庄的门板、树木甚至也全部用于支前。

泛黄通知记录历史

蒙城县档案馆馆藏的这张泛黄的方形毛边纸“通知”为钢笔竖写,字迹工整,间或出现的繁体字充满了年代感。通知的右侧有一枚朱文印章,通知全文如下。

通知  12月23日于本府

根据中原区财办电示,关于烤火柴及卫生柴规定如下:

甲、烤火柴:

一、烤火时间:一般人员从12月16日至明年的2月15日,伤员自12月1日至明年的2月底。

二、烤火标准:1.地方军战士每人每天高粱秸1斤半或木柴1斤,干部每人每天高粱秸2斤或木柴1斤半;2.民政干部及勤杂人员每人每天高粱秸2斤或木柴1斤半;3、医院伤病员、产妇及6岁以下小孩每人每天高粱秸3斤或木柴2斤;4、守夜之机要作战室、医务室人员及加赶夜工之油印员每人每夜另加高粱秸3斤或木柴2斤,不守夜者按普通人员干部待遇。

乙、卫生柴规定:自12月1日至明年的3月底止,不分人员干杂,一律每人每月10斤。

以上规定,希即遵照执行为要。

右通知,各区 区政府 县长马敦五。

通篇用词简洁,语气坚决,规定明确,如同当时的战前气氛一般。

共克时艰取得胜利

通过计算可知,燃烧1斤高粱秸产生的热量大概750万焦耳左右,燃烧1斤木柴产生的热量大概1200万焦耳左右。而我们当下常用的1匹马力的空调,一小时大约即能产生3600万焦耳能量,是燃烧1斤木柴的3倍,是燃烧1斤高粱秸的4.8倍。可以想见,当时“地方军战士每人每天高粱秸1斤半或木柴1斤”,与实际需要相差二十几倍之多,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医院伤病员、产妇及6岁以下小孩因为特殊需要而被特别照顾,享受的烤火标准最高,为“每人每天高粱秸3斤或木柴2斤”,体现了战时人道主义关怀和爱护伤病员、孕产妇和儿童的精神。“守夜之机要作战室、医务室人员及加赶夜工之油印员每人每夜另加高粱秸3斤或木柴2斤,不守夜者按普通人员干部待遇”,体现了以战事为先,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不但烤火取暖物资短缺,棉被、服装、袜子等冬季御寒物资也不充裕。据党史记载,1947年6月恢复宿蒙县以后,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至1948年7月,宿蒙县不但建立了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还先后建立了坛城等10个区政权和有3个连力量的宿蒙县大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总计有七八百人之多。而蒙城县档案馆馆藏《宿蒙县三十七年度冬季棉被报销表》显示,这一年冬季棉被预算数字为:县大队478床、县政府184床、县委92床。这些御寒物资分配到县委及各区委、县政府及各区政府、县大队等,平均下来也基本只能达到人均1床(件、双)。

虽然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怀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怀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期盼,靠着小米加步枪,靠着老百姓的小推车,靠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硬是战胜了强大的国民党,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路振杰 吴怀玉 文/图)


(责任编辑:赵菲菲)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