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献计 为民生建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亳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市行政会议中心多功能厅隆重开幕。会上,6位市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现将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蒋家彬:构建“亳药种业”体系 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

市政协委员蒋家彬代表民革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药材好,药才好”,建议以中药材种质创新利用为核心,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树立“亳药种业”品牌,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发展。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亳州道地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2024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7.08万亩,产值47.64亿元,居全省第1位。培育中药材种子种苗示范企业1家、繁育基地5个,鉴定登记中药材新品种6个,年种苗繁育能力达1000万株,白芍、白术等11个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入选省地方标准,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白芍“三品一标”基地、全省亳菊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亳药种业”发展体系已初步形成。

蒋家彬建议,以种质创新利用为核心,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强化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支持种质资源圃建设,开展良种选育繁育、育苗移栽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全完善中药材良种生产、质量分级等系列标准,形成覆盖种质资源保护、选繁并举和品种推广等全方位种业生产体系。支持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平台建设,加强种子种苗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研制,提升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通过规范运作保障规模生产。

蒋家彬提出,以种植示范基地为重点,构建新型经营模式。由国企牵头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品种筛选及高产、优质、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下游企业”的模式,推动中药材生产集约化。以完善管理制度为基础,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市场,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加强道地药材种子基地建设,搭建中药材种子质量追溯平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蒋家彬建议,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树立“亳药种业”品牌。强化政策引导,构建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支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科研、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产业型种业“龙头”企业。依托亳州学院等高校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培育集品种筛选、育繁推、产供销、农工贸为一体的新兴经济体,助力“亳药种业”跻身行业前列。

裴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聚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裴宏代表民建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建议,立足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聚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市战略,截至2024年11月,全市文化规上企业达91家,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裴宏建议,深入挖掘亳州文化特色,把握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点,采取话剧、情景剧、微电影等视觉冲击性强的艺术形式,开展立体化、互动式文化宣传,培育壮大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积极探索实施旅游消费惠民举措,举办品尝中药茶饮、体验中医特色疗法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围绕我市历史名人、白酒、中药、五禽戏等特色资源,鼓励创意设计一批带有亳州符号、紧贴亳州特色的“名、优、特、新”旅游商品,加强与皖北地区、中原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旅游共同体城市交流合作,开展直达潜在游客的精准营销,拓宽客源市场。

裴宏提出,要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做好规划利用文章。以亳州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持续整合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等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提升亳州古城文化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与“徽州古城”相对应的“亳州古城”。整合城市西南部林拥城、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华佗百草园等诸多资源,打造响应国内大循环、最大满足区域休闲市场需求的“亳州生态城”。统筹城乡资源,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注重特色差异,加强业态培育,扶持建设一批“皖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民宿,实现市县一体、城乡联动、协同推进。

裴宏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配套服务文章。持续完善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建设,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加大对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和保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文旅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内容全面、信息准确、更新及时、便于查询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稳步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规范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利用,为群众和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精神文化休闲场所。

周静:做优生产性服务业 赋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周静代表民进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工业经济蓬勃发展,既仰仗产业内部转型升级,也亟需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物流贸易等配套服务领域拓展深化,要做优做强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数量稳健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皖北六市首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物流配送、人力资源等传统行业,两个行业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分别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31%、37%。

周静建议,借鉴合肥、芜湖经验,在开发区引入优质服务机构与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效。打造特色楼宇空间或基地,为头部企业与特色企业提供优惠。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支持综合服务平台在三县设立代办处,提升县域工业企业产品设计能力、现代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

周静建议,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优化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将生产性服务机构与平台纳入扶持范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企业融合发展,引导其承接企业外包业务,提供全链条服务,提升管理环节价值与效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市场主体拓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等共性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品质。在项目投资、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吸引优质服务机构在亳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本地机构与市外机构合作,填补专业服务空白。依据服务机构绩效与示范引领成效,评选典型示范机构与平台,给予荣誉与奖励,规范行业标准,引领健康发展。

周静提出,改善产业发展生态。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稀缺人才需求,多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重点扶持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型、管理诊断咨询等创新服务。强化融资支持,统筹运用创业就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创业成本。支持行业协会规范发展,搭建互助交流平台,开展专业培训、学术论坛、成果推介等公益活动,促进企业融通发展、合作共赢。

张东洋:推广“嵌入式”养老 提供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

张东洋代表农工党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大力推广“嵌入式”养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嵌入式”养老是指将专业养老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在社区内部设立集餐饮、医疗、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化运营机构,为老年居民提供日间照料、就医问诊、助浴理发、健身娱乐等服务。针对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情况,我市不断完善居家社区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5家。

张东洋建议,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多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宣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地理位置、产品服务、管理模式上具有的优势。同时,组织开展体验活动或开放日活动,通过邀请老年人及其家属免费参观、短期试住等多种方式增进居民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的了解,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张东洋建议,建立民政、卫健、财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规划设计,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优先在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的位置选址布局。充分整合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用好社区“金角银边”,因地制宜探索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嵌入式”养老发展路径。

张东洋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审批流程,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价格优惠等方面提供长期稳定的扶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嵌入式”养老服务。对已建立起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加强监管,督促养老机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强化数字赋能,搭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张东洋提出,要注重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养老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从“人才培养”到“人才输送”的产教融合机制。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可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完善养老护理员持证奖励、入职奖补等优惠政策。

赵锋: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加快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赵锋代表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要全力支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拓展食药同源大健康、草本美妆等新赛道。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3亿元、增长12%。科技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锋建议,抓住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机遇,从研发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省级层面更多支持。设立科技研发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基础研究的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赵锋建议,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注重发挥现代中药安徽省创新研究院项目和华佗中医药研究院项目作用,争取多出、早出研究成果。学习合肥经验,逐步完善涵盖技术、资本、政策、创新、人才、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四链”融合。加强科创服务,高效开展科技赋能现场会、“双创汇”走进亳州等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赵锋提出,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我市饮片企业提档升级,通过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和兼并重组,提高企业技术含量;支持亳药集团做大做强;协调支持九洲方圆制药等龙头企业尽早转移有竞争力的大品种,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

赵锋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我市引进人才的各项政策,对有意向到亳州就业创业的各类中医药人才给待遇、强保障、优服务。注重发挥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现有人才培养机构作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注重借智借力,借助长三角区域的中医药科研团队和人才力量,为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潘承尧:提升数智化水平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潘承尧代表致公党亳州市基层委员会发言时建议,以实施“数字亳州”建设为抓手,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中医药、工业、农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潘承尧建议,夯实数字化基础能力,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加快5G、高速宽带、移动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推动遥感卫星、高低空视频监控、无人机等资源的布局布点,按需进行视频补盲建设。拓宽数字技术多元投融资渠道,采用设置专项资金、奖励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成本。

潘承尧建议,提升数据要素应用水平。支持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搭建中医药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农业产业综合应用平台、智慧文旅等产业大数据平台。聚焦“数据要素X”,依托亳州城市大脑,探索专题数据库和行业大脑建设。整合视频监控、物联网、卫星遥感等资源,汇聚种植、加工、生产、贸易等全产业链数据,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做到数据互通、信息互联、资源互享。支持古井集团、文旅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开放平台和资源整合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互利合作,构建产供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提升。

潘承尧提出,要支持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赋能,在制造业领域鼓励企业引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关键生产环节单台设备智能化改造”支持政策。在农业领域推广基于数字技术的绿色种养模式,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智慧农机。在中医药领域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中医药服务交易平台,汇聚国内外“产、供、储、销”动态数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中医药“五链”融合。在文旅领域开发“云游亳州”App小程序,打造“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养生亳州云体验馆”等,开展VR旅游、云展览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推荐、定制化服务、沉浸式体验项目。强化企业培育,建立“一企一档”信息库,实施企业“数字画像”诊断工程、“智改服务”引培工程,分层分类分梯度纳入培育。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