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钩织传统技法是我国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了古老的技艺和传统图案,延续了民族文化的脉络。在蒙城县,这项技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2024年,蒙城手工钩织传统技法入选蒙城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方方(右一)在非遗展会上向参观者展示钩织作品。
“妈妈牌”手工毛衣的温暖记忆
蒙城手工钩织传统技法非遗项目传承人高方方是一名90后,在她看来,妈妈挑灯夜织的画面是童年时期最温暖的记忆,“在那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孩子们的很多衣物都是由母亲一针一线编织而成,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会记在心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好,衣物服饰也是花样百出,渐渐地,‘妈妈牌’手工毛衣等物品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作为曾经承载过那一份厚重的爱意的一代,还是很想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亲身感受这一针一线的美好。”高方方说。
据高方方介绍,手工钩织技艺在她家已经传承了数代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来了一位上海来的下放知青吴晓梅,非常擅长这项技艺,高方方的太奶奶经常跟她进行交流学习,掌握了更多编织花样。后来,高方方的奶奶杨慧,就通过帮街坊邻里钩织衣物来补贴家用。再后来,高方方的妈妈吴汉娥经常编织一些小工艺品,去街上售卖来营生。在妈妈的影响下,高方方从小就特别喜爱编织,和同村的小朋友们用树枝筷子等,学着妈妈的模样去织毛线,“当时大人是不太舍得让孩子用好的毛线和棒针去练习的,怕孩子把毛线浪费了,我就用废弃的旧毛线练手,妈妈也很支持我,经常白天忙完,晚上抽空教我。”
高方方一直珍藏着家中几代人使用的钩织针,“这是我太奶奶使用的银质钩针,钩子细而尖,便于钩织棉线;这是我奶奶用过的钩织针,稍短,钩子稍粗较圆滑,可以钩织棉线和毛线;这是我妈妈用过的,因为不再钩织棉线,钩针增粗而圆滑,把手宽,利于执握……”高方方一件一件地介绍着这些见证过编织历史的工具。
高方方制作的儿童龙头帽。
手工编织技艺由来已久
高方方对于手工编织,有着比较深的了解和研究。据她介绍,这项技艺最早大约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春秋季节,为了适应季节温度变化,羊开始换毛,牧羊人收集了脱落的羊毛,洗净晾干,放牧的时候,牧羊人坐在石头上,边看着羊吃草边将羊毛搓成细条,这些细条可以用来织毛毯、打毛毡等。再后来,人们在棍子上把羊毛绕来绕去,终于找到了诀窍,逐渐织成了后来的毛衣。
到19世纪末,手工编织毛衣的技艺就非常盛行了,人们采用各种材质的毛线,用竹针或者钢针织,还发明了上针下针、拧麻花、中长针、长针等。款式风格开始多起来,编织出来的东西也不再限于衣物,还有工艺品等等。
“听外婆说,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买不来或者买不起毛线,就弄些线手套,然后把线抽了,缠绕成线球,打成毛衣,那样的毛衣穿着会有点硬,但还是比布衫强多了。”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准有所提高,人们开始在毛衣店里买毛线打毛衣,打出来的毛衣松软暖和,织毛衣的线材有很多,几元几十元的都有,大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去挑选。但是无论怎样,一件手工编织的毛衣心意都是无价的,高方方说。
“手工编织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我们会因为有个人愿意花时间给自己织一件衣服,觉得很被珍贵。”高方方说,手工编织也可以缓解压力,降低身体的痛苦和压力,可以使头脑冷静,提高认知能力等等。
“近年来,科技不断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的人不再选择一针一线手工编织,因为太慢了,会觉得浪费时间。这个时候,更需要有人来坚持这个技艺的传承。”高方方表示,可喜的是,如今这项技艺,被相关部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的颁奖仪式上,获奖运动员的颁奖花束就是用绒线手工编织而成的。
高方方收藏的不同时期的钩织工具。
适应市场需求传承发扬
在高方方的编织工作室里,几位“宝妈”手工艺人围坐在一起,手中握着各式各样的钩针,五彩斑斓的线团散落在她们身边,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她们的手指灵巧地在钩针和线之间穿梭,不一会儿,一朵精致的花朵渐渐成形,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
高方方拿着一件色彩亮丽、造型新颖的传统钩织龙头帽子作品介绍道,这件作品以大红色、明黄色毛线为主,点缀黑白色彩,采用辫子针和短针交替钩织而成。龙头帽子是过去孩子常戴的帽子,帽子钩织有龙角、五官等,该作品威武喜庆,集辟邪、美观于一体,承载着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的希望。现在,这款帽子仍然深受人们喜爱,也常常被买给孩子佩戴。
高方方在工作室展示手工钩织作品。
十多年来,高方方把编织的手艺不断传播,从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作坊,已经发展成一两百平方米的店铺,销售范围也从本地走向外地市场,并经物流、互联网平台,远销全国各地及至海外。从当初的一家人自己编织变成影响着身边两百多个妈妈也一起来编织,去供应市场的需求,年产量也从每年几百件到数万件,款式更是跟着潮流的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让身边更多的妈妈有一份赚钱的营生,让美好记忆与温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高方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