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扎根在淮北平原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村子。也许,最老的那棵,可以见证村子从始至今的变迁史。最能代表农村特点的树木,一定是槐树。它蓊郁成林,高大坚实,立于低空,若云;最能代表农民性格的树木,一定是槐树。它能忍耐旱和涝,虽然众多,却默默无言地生根开花;最能代表农民命运的树木,也一定是槐树。它挺拔,亦弯曲,因密度大常被当作檩木,却往往被人忘记。
而最能唤起乡情的气息的,一定是槐花的香。自春而夏,所有的村庄都被细密的槐花覆盖,空气里氤氲着槐花甘甜的气息。古人曾为其赋诗:槐花开满园,洁白如银霜;香气扑鼻来,沁人心脾肠。又云:春风吹槐花,繁华似锦瑚;枝头如雪片,轻舞在天涯。那是极具感染力的香,呼吸一次,便不会忘记。即使到了秋季,它仍在村子里徘徊,树木上、墙壁上、女人晾晒的衣服和被子上,似乎还有留存,正淡淡地散发,经久不息。
所以,张殿礼先生的长篇小说以《槐花飘香》为题,立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
于是,从岁月深处飘散的槐花香,让我深深地沉醉了。
张殿礼先生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已有多部文学作品问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一直以来的想法,是以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收一个完美的官。《槐花飘香》圆了他的梦,不过,我仍然希望他不停歇,让文学之路继续散发槐花香。这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它自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槐花香,那是岁月的陈香,与文学的浓郁气息相伴,便把一段我们的想象无法抵达的社会生活展现在面前。
《槐花飘香》是一部自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当下的乡村变迁史,乡村政治史,乡村生活史,也是皖北民俗史。同时,也可称作皖北风物志。掩卷沉思,这是我立时得出的结论。
我们通常看到的这样时代特征鲜明且跨度很长的长篇小说,大多会设计社会或生活的数个主题,同时推进,以示立体、开阔,关联不大的元素着墨甚少,而殿礼先生的这部长篇,它的故事采用单线性叙述,时而发散,旋即回收,看似结构简单,实则推进难度极大。因为他把所有故事都托付给这条线,在情节前进的过程中,这条线承担的任务很重,人物多,事件多,背景复杂,思绪万千。这条单线其实是一根粗壮的绳索,它穿越时空而来,把槐树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都粘附于上。这样的方式,要达到长篇小说较高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从书中我能看到殿礼先生的努力,甚至殚精竭虑。这些辛苦,最终证明是成功的。或者说,他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创作了一部令人满意的长篇小说。这类跨时代的长篇,就目前的作家群体而言,总是望而生畏的。如果没有阅历,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创作的自信,没有大量的艰苦付出,是无法完成的。
《槐花飘香》的人物众多,却个个性格鲜明,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在阅读前半部以后,即使隐去一些姓名,单靠情节本身,我们也能判断出是谁的故事。这些人物大多命运多舛,与鲜明的性格结伴而行,愈向前发展,整个村子的群体形象愈生动。甚至当我们提起其中一个人物时,整个村子的面貌,它的分布,它的全体的形象,以及数十年的沧桑,一下便连带了起来。这个村庄,就是他们的;这些故事,就是他们的;这些命运,就是他们的。如果读者有较为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会有更深的感触。
时代特征的鲜明,以及人物在所处时代中的历史真实,是小说的另一个特征。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都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有时只需要故事,不需要太多的交代,目的就可以达到了。但是,小说是需要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接受的,特别是在时代认知方面,不同的读者认知程度可能差异较大,因而一些必需的交代还是要有的。这部小说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写起,经历了此后所有的重大历史阶段,最终走到了今天。时代对人物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就像那些老槐树留在土壤里的根一样,是会留下深深的印记的。还有对皖北民俗的保存和挖掘,以及生活常态的再现,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写出这样一部好书,是一件大功德的事。
殿礼先生多年来从事过多种体裁和题材的文学创作,而最终落实到长篇小说上。这样一个费脑力和体力的文学门类,从事者要付出很大的牺牲,且无法预料作品的未来。这种选择,既是创作的选择,也是精神的选择。亳州的文学界有很多与殿礼先生有共同追求共同精神的作家,自从喜欢上文学,他们便不曾停止创作,从未在心里轻视,更不会把它移出。这种精神的坚持和接续,于文学,是永远的需要。
所有感想,凝成一句祝福:且将诗笔耕尧壤,习习能生两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