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抗战纪事⑫】彭雪枫:“稀汤”=“抗战牌牛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观堂一带,有个民谣:“苗桥的白菜观堂的蒜,书案店的菠菜不拌面;归德府的芹菜,瓦子口的葱;磨山的萝卜出家东。”这说明亳、永之间是很适合种蔬菜的,但是当时兵荒马乱,老百姓很贫困,驻扎在这里的新四军也就更加困难。供给处长资凤向彭雪枫汇报部队的物资供应状况:伤病员的药品已经用完,部队每人五分钱的菜金已发不出,游击支队的账面上只剩下三四块钱!

彭雪枫和每位战士一样,勒紧裤腰带,忍受着饥饿。他在战斗中负过伤,军旅生活居无定所,有时几天喝不上口热汤,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来到皖北地区,因为经济困难,细粮是稀缺的奢侈品,只能以本地盛产的红薯果腹。在没有细粮支撑,缺盐少油的情况下,红薯吃多了,就会产生过多的胃酸,肚子发胀,口吐酸水,打个嗝都一股子酸气。

彭雪枫的胃病也就时常发作,饭量一天天减少,眼看着身体日渐消瘦,但是他却靠着坚强的毅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以一个普通战士的面貌出现在部队和人民群众面前。

每天当勤务员刘吉庭给他送饭时,同志们总能看到,彭雪枫的饭食同大家一样,也是几块红薯、黑窝窝头和一碗清水汤。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感到无比的心痛。有一次,他的胃病又犯了,副官雷鸣实在是心疼,就偷偷地安排炊事员给他做了碗面条送去。他坚决不吃,坚持让炊事员送给伤员吃,并立刻把雷鸣副官叫去,严厉地批评一顿。

彭雪枫说:“你这是叫我脱离群众。当领导的如果不能与大家同甘共苦,总把自己放在特殊位置上,如何给同志们做榜样!如果那样做,战士们就会对领导失去信任,革命的意志就会涣散,就不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我们的队伍就会失去坚强的战斗力。”

彭司令的肺腑之言,感动得所有在场的官兵热泪盈眶。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彭雪枫等领导,率先垂范,不搞特殊,同广大指战员一起共克时艰,给部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困难面前,彭司令一向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同志们的情绪,给大家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比如,他把细长并带有霉斑的红薯叫“无产阶级香肠”,把高粱窝窝头叫“猪肝”,把稀汤叫“抗战牌牛奶”。他的乐观和风趣,感染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凝聚力。

高粱馍和红薯锻炼了指战员们的胃口,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磨炼了大家的意志,培育了战士们的高尚品德,建立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彭雪枫心里仍然装着老百姓。很快,连红薯也吃不上了,只能挖野菜充饥。没有粮食吃,营养跟不上,战士们的体力会明显下降,不少战士因吃野菜而泻肚子,缺粮问题直接危及战士们的身体健康,战斗力下降,他们怎么能更好地打鬼子呢?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手中的铅笔在作战地图上,移向了亳州的东南方向——淮上地区!   (时明金 魏腾飞 )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