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抗战纪事⑭】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军淮上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谚语有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涡(阳)北永(城)南地区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然而长年累月的兵连祸结,地区军阀混战,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已经贫穷得可怜。几千人的大军聚集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地区,军队给养的压力无形增大。抗战初期,国共关系尚好,但是国民党地方政府所给的给养是靠不住的,补给也是有限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吃穿问题,必须靠自己来解决。穷则思变,困苦催人奋起,要解决给养问题,必须走出去,开辟新的给养源。因此,新四军游击支队研究决定向淮上地区进发。

淮上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朝末年,太平天国、捻军就在这里和清军拼杀多年,朝廷的大军也无可奈何。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也对此地垂涎三尺,都想拼命争夺。为了扩大回旋余地,补充兵源,发展抗日力量,筹集军队给养,切实解决经济困难,新四军游击支队必须出击淮上地区!

进军淮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尽快和新四军军部取得联系。1939年5月,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司令部决定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其目的是统一对第四支队、第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等长江以北地区新四军的领导。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6月,进军淮上的游击支队终于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建立联系,6月14日,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划归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游击支队和新四军军部的指挥关系明确了,但合法名义与经费给养问题并未真正解决,于是,游击支队第2团于6月15日,继续向淮上地区推进。随后,彭雪枫率支队领导机关也进抵淮上地区。

7月下旬,彭雪枫派游击支队第2团政委谭友林为代表,到庐江县东汤池向叶挺、张云逸汇报工作。叶挺听了汇报后,讲了四点意见:一、彭雪枫领导的游击支队以300多人和劣势装备、孤军深入豫东皖北敌后,壮大了自己,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胜利,这是值得褒奖的。二、豫皖苏根据地位于陇海、津浦两路之交叉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要进一步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三、新四军现有5个支队,游击支队可改为第6支队,弹药问题江北指挥部尽量给予支援,但改善部队装备,根本上还是要靠自己。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日益扩充,要注意抓部队的建设,建立地方武装,还要培养自己的主力,使部队逐步正规化,既能分散游击,也能适时集中打运动战,以便大量歼敌。叶挺指示江北指挥部,拨发5000元现款和一批西药交谭友林带回,并要6支队再派一支部队到指挥部搬运武器弹药。从此,第6支队沟通了军部和江北指挥部的联系。进军淮上不仅解决了公开宣传的“打仗、扩军、筹资”三大任务,更重要的是和新四军军部和江北指挥部取得联系,并纳入新四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游击支队有了军部的支持,军心大振。6月3日,袭击湖沟日伪据点,旗开得胜。二团团长滕海清以两个营的兵力夜袭湖沟集,出其不意地猛烈袭击。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津浦路逃窜。湖沟战斗击毁敌汽车3辆,毙伤日军30余人,全歼伪军一个排。之后,又先后袭击了唐店子、常家坟等日伪据点,四次夜袭怀远县城。东征淮上,打击了日伪军,收编、驱逐、消灭了地方反动武装,先后占领了河溜、龙亢两个皖北重要商埠。

两个多月的战斗中,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和枪支弹药,毙日伪军700余名,俘虏日伪军1165名,控制了南抵淮河边,东至津浦铁路,北至浍河的淮上全部地区。进军淮上后,吸收新战士1800余人,武装缉私,设卡收税,筹集了大量资金,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完成了东征淮上的“打仗、扩军、筹资”三大任务,同时也沟通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建立淮上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进军淮上取得可喜的成绩,新四军张云逸参谋长给彭雪枫司令写信嘉奖道:“捷报频来,不胜欣喜,你们艰苦奋斗,为国家为民族效命疆场,不但增加了本军的战绩荣誉,更大提高了我党的威信。”

在淮上期间,彭雪枫在蒙城县乌衣集撰写下了《平原游击战争的实际经验》军事论文,深刻研讨了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理论和战术问题,并于1939年6月1日报送毛泽东和王稼祥审阅。经毛泽东推荐,该文于当年6月25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上发表。6月12日,新四军游击支队驻扎淝河南岸,彭雪枫又着手编辑了《游击战术的实际运用》一书,并撰《写在前面》一文为序,这些文章和著作,既是对游击战争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游击斗争的实际需要。

游击支队第2团进军淮上的同时,活动在永城、涡阳、萧县、夏邑地区的部队,也积极打击日伪军,发展壮大力量,先后建立了永城、夏邑、萧县、宿县抗日民主政权。8月底,游击支队主力从淮上回师涡北地区,在涡阳、蒙城、宿县三交界的曹市集5附近整训。

9月1日至3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新四军游击支队决定利用整训的时间,在曹市集的牛氏宗祠召开支队第一次党代会,有2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场正面的会标是“支队第一次党代会”,其他三墙上挂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六中全会的政治决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红布黄字大幅标语。大会选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为名誉主席团,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张震、滕海清、谭友林、李耀、方中铎、岳夏、张仙舟等十人为主席团成员。

会上,彭雪枫代表党政军委员会作“一年来进军敌后的斗争情况”的报告,并传达了党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萧望东作“一年来政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张震作“一年来的军事斗争”的报告。彭雪枫代表党政军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总结了游击支队一年来进军敌后斗争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详细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强调必须广泛地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力量。要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迅猛扩大抗日武装,加强部队政治工作,提高军事水平,把部队建设成铁的党军;在根据地内,要改造和建立抗日政权,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根据地建成敌后抗战的坚固堡垒。

大会讨论了豫皖苏边区的形势和任务,做出关于建党、建军、建政、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培养地方干部,发展地方武装,征收公粮赋税,大刀阔斧地开辟与建立以永涡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以及协助地方党组织认真开展根据地各项建设等重要决议。

大会对边区的党政军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布置:在军队方面,开展整军建军,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技术,增强战斗力,部队不仅能打游击战,而且能打运动战;在建党方面,深入地方工作,建立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加速培养地方干部,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财政方面,开源节流,征收赋税,统筹分粮,解决部队财政困难,改善部队生活等。

9月3日,出席会议的代表进行分组讨论,选举产生支队党的委员会,选出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谭友林、李耀等5人为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由于工作需要,最后决定由谭友林出席“七大”。

9月6日,支队司令部驻扎到涡阳县新兴集(又叫龙奶庙)。之后,部队开赴永城、萧县地区,以团为单位,分区开展地方工作,组织地方武装,继续扩大部队。

1940年2月1日,新四军军部正式命令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6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游击支队通过东进,基本解决了缺衣少食的问题。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总结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一年来的战斗生活,开启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新局面。游击支队及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进入一个蓬勃发展和全面建设的新时期。(时明金 魏腾飞)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