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在1939年2月,刘玉柱到确山县竹沟汇报工作的时候,刘少奇就明确指示新四军游击队,必须在合适的地方给自己安个家。1939年11月,刘少奇到新兴集视察工作之后,就更加明确地指示:“要抗战没有政权是不行的,光靠上级接济是不行的,光靠向富户借粮和‘打资敌’过日子是不行的,光靠统一战线募捐更是不行的。我们不能一手持枪,一手要饭,必须安个家!”。从此,加快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1939年3月,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豫皖边工委,建立中共豫皖边省委,张爱萍任书记,吴芝圃任副书记。同年8月,撤销中共豫皖边省委,成立豫皖边区党委,吴芝圃任书记。9月10日,中共萧县中心县委和砀山县划归豫皖边区管辖,区党委遂改称豫皖苏区党委。11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涡北新兴集视察工作,带来的一批干部,加强和充实了豫皖苏区党委的领导力量。
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由于王明右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战斗接连不断,加上过于依赖统战关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大部分仍然沿用国民党的县、区、保甲制及其原班人马,给发动群众和创建根据地带来一定困难。
1939年11月,刘少奇视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并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作了明确指示后,豫皖苏边区很快召开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作为边区最高政权机关,吴芝圃任主任,刘宠光任副主任。联防委员会下设民政处、财政处、教育处、建设处、司法处等机关,具有明显的政权组织性质。同时成立豫皖苏边区参议会,吴芝圃任参议长,耿蕴斋任副参议长。在边区党委和联防委员会领导下,按照“三三制”原则,边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迅速建立健全起来。
二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亳县团结抗战的大好形势遭到破坏。1940年2月4日,中共亳县县委撤出国统区,迁往涡北抗日根据地。亳县县委在亳州城东观音堂,宣布成立亳北独立大队和中共亳县涡北办事处。
1940年4月,在观音堂集成立亳县涡北办事处,主任农超谋。下设1个区4个乡:观堂区,区长常宁,书记耿演武;观音堂乡,乡长李云峰(李明礼),指导员刘洪亮;泥台店乡,乡长张开道,指导员鲁博华;蒋集乡,乡长兼指导员孙明哲;刘集乡,乡长向光,指导员王郁文。乡以下仍沿用保甲制。10月,边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亳县涡北办事处,成立亳县抗日民主政府,李任之任县委书记、刘德民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民主政府县长高峰,民政科长王建中,财政科长王金锋。
1941年2月,李任之调离,王华接任县委书记。后又相继调王伟、赵卓如、孙明哲等分任县委秘书、宣传部部长、组织部副部长。区、乡政权也有所变动,亳三区由观堂改驻刘集区,区长陈清,刘集乡乡长张广涵,观音堂乡乡长白忠勋,泥台店乡乡长牛长乐。
5月,新四军东撤,县委按照上级指示,除留孙明哲、李云峰、白忠勋等少数党员就地隐蔽坚持斗争外,其余党员干部随军转移到津浦路东;同时决定成立中共亳县工作委员会,孙明哲任书记,李云峰、鲁博华为委员,具体领导亳县地下斗争。
中共亳县县委认识到发展抗日武装,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是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因此亳县县委在新四军主力部队支持下,开始大力发展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全部脱离生产,维护地方治安,保卫政权机关安全,为部队筹粮筹款,搜集情报,配合部队作战。这些武装力量后来上升为主力部队,为抗战作出贡献。
三
根据“一切根据地需要的东西都要自给”的指示,涡北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领导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发展农业生产,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地各级政府都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提倡开垦荒地,改良农作物品种,兴修农田水利。根据地对旧时期的苛捐杂税一律取消,只征收盐税、烟酒税、屠宰税和进出口贸易税。根据地设立税务局,征收税款时,一律使用边区政府统一印发的税收票照。
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唤起民众抗战热情,亳县县委于1940年夏编印了《新亳报》。这份油印的小报,八开两版,三天一期,一直办到年终,约半年时间。《新亳报》由县委宣传部部长汪振华直接领导,由原省委委托工作团长邓岗和陈一帆主办。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以及群众的抗日活动;其次是揭露国民党顽固派不抗日的行为及日、伪汉奸的卖国罪行;也登载一些抗日歌曲和流行小调。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很差,除一块钢板、一只铁笔和一个破油印机外,报社连个固定的地点都没有。但小报的版面清晰,形式活泼,政治性强,能反映当时的斗争实际,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1940年4月,亳北独立大队在观音堂宣布成立,大队长兼政委高凌云(高峰),副大队长耿演武,下辖3个中队和1个直属队(特务队),约300人。各区、乡也建立数十人的自卫武装。同年冬,独立大队整编,将原来的3个中队改编为2个连,与八路军四纵队三团拨来的第九连合编为县独立营,营长来显吉,副营长胡大炳,教导员杨军。同时将直属队改为警卫连,连长李海奇,指导员陈仲亮。1941年5月,独立营奉命随四师东撤。
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县里办了两个学习班,一个是党政干部训练班,一个是军队干部战士识字班,学政治、学文化、教唱歌。党政干部训练班由宣传部部长汪振华负责,陈一帆、李斯、张展、韦彬、周士法等具体经办。从1940年夏开始到年终结束,先后在耿楼和项楼办了4期,培训青年200余人,发展党员四五十人,培养了一批基层政权骨干。干部战士识字班由各连文化教员负责,办事处主任农超谋对此很关心,他除处理日常工作外,夜晚不休息,给识字班编写课文。课本的内容是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结合当时的形势编写的,分高、中、低三种。如第一册的第一课是:“人,中国人。中国大,日本小。中国人多,日本人少。”干部战士不仅学到了文化,还接受了时政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并开办了自己的书店,建立了进步书刊销售点,不仅销售进步书刊,还成为党员的秘密联络点。(时明金 魏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