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很早就听说成都人喜欢泡茶馆,茶馆寄寓着成都人怡然随性的生活态度,也是这座城市慢节奏的一个缩影。所以,到成都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找一家地道的茶馆,欣赏一下成都人的悠闲。静观别人的悠闲,即便不能让自己也变得悠闲,起码能短暂消除内心的焦躁,在意识中埋下一粒有待发芽的种子。

那么问题来了,去哪里喝地道的成都茶,感受不掺水分的成都味呢?我向来自诩做旅行攻略的功夫了得,在相关软件上略一搜索,便锁定铁像寺水街的一家茶社,理由是环境古雅、好评率高,称不上老店也不算太新,而大名鼎鼎、人气最高的鹤鸣茶社被我直接排除在外,理由是看到一位网友说,那里吃饭的人太多,环境吵,气味重,搅得人一点喝茶的雅兴都没了。我看了这段评论后深以为然,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成功避过一雷。

第二天下午,我历经四十分钟车程来到铁像寺水街。这是一个依河而建的商业街区,外围是现代建筑,内里亭台错落,玉树交柯,清浅的曲水之上落花点点,石桥静卧,汀兰向阳勃发。一直走到最深处,一座被戏台、回廊环抱的开阔院落显现,便是我要寻的那家茶铺。地方很大,桌椅也多,只是茶客云集,座无虚席。问了前台才知道,想要喝茶,必须早早订座。我悔恨自己功课没有做足,主要是低估了成都茶馆的火爆程度。

好在一路走来倒是路过不少家茶馆,虽不及这家排场大、意韵足,差强人意。岂料我原路折返,挨家询问,竟找不到一张空桌。

后来,总算找到一家店,虽是现代风、外国名,但好歹刚腾出一张邻水的桌子。为了把这茶喝到嘴,我已顾不了其他。翻开茶单,一壶茶居然要上百元,和其他家三四十元一盏的价格相差太远,而且都是武夷岩茶、青柑普洱这些外地茶。我问服务生有没有蒙顶雪芽,装扮时髦的小姑娘愣了半天,好像没太听懂。我无可奈何,最后点了一壶名为“云南梁河绿茶”的茶——从没听过绿茶中还有这一号角色,权当尝尝鲜。喝绿茶不宜空腹,又点了一盘不算便宜的坚果,翻开随身携带的一本闲书,半倚在座椅中,静待着茶点,终于有了一点惬意。

佳期难逢,绮梦易碎。坚果是受了潮的,茶的味道极怪,不是粗茶的寡,也不是陈茶的闷,就是不似茶味的怪味,连酒店里免费的茶包都强过它千百倍。尽管后来我从看书和赏景中还是获取了不小的乐趣,可毕竟是来喝茶的呀,茶不好喝,此行便失去了根本。当晚,一个同伴说他白天去逛锦里,被店家让进茶馆里,花40元喝了一杯盖碗茶,还坐在前排看了变脸、水袖和茶艺表演,感觉甚是受用。什么?在景区茶馆里都比我喝得尽兴?我简直要吐血斗余,饮恨不起。

离开成都的当天,我利用短暂的空档去人民公园转了转。刚进公园就被鹤鸣茶社的古色牌楼吸引了过去。临湖的茶棚里还有一些空位,木桌竹椅,老派的盖碗和茶盘,年代感叠加着松弛感无声地晕染开来。选了张湖畔的桌子,点一杯28元的蒙顶甘露,配上旁边小食铺买来的三大炮和糖油果子。茶汤清亮,滋味鲜爽,入口便觉是好茶,小吃的甜糯与绿茶的甘鲜相得益彰。周围是有一些吃饭的人不假,但一来是在户外,二来大家吃的也不是臭豆腐、火锅、螺蛳粉之类气味浓烈的食物,所以邻桌之间倒是彼此无碍。

此时,心终于静了下来,能饶有兴味地先观人,再观己。座中有富贵闲人,也有打卡游客,谈的是风月,也是柴米,有人用香茗佐餐,也必定有人从中品出了丘壑。但这些都无关紧要,众生百相被此间一顶茶棚不分贵贱地罩将下来,便成了茶碗蒸酿的天下大同。

选茶馆这事不能道听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总要亲身试过才有答案。当然,若不是工作日上午,外加一个降温的阴沉天气,这间茶社怕也是一座难求。所以,还要看一些机缘。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