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时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杏儿黄,麦飘香,又是麦收农忙时。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收麦子是所有人家里的头等大事,无论你身处何处,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都无法阻挡回家收麦子的脚步。而且那时候为此还有专属假期——午收假,当时机械化程度相对滞后,所有的工作就只能靠人力和畜力。

小满节气已过时,地里总会看到三三两两忙碌的身影,有的在给灌浆的小麦喷施叶面肥,有的在给小麦浇灌“麦黄水”,还有的在清除田间杂草。闲暇时,老农们也会一遍遍地走到田间查看小麦的长势,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他们一年的期盼。

在等麦子成熟的十几天里,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要把家里收割武器——镰刀,打磨得光亮如新。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储存麦子的编织袋是不能或缺的,接着就是把打麦子的麦场准备好,把场地里坑洼填平,适当地洒点水,用牲畜拉着石磙一遍遍碾压,什么时候地面被碾压得光亮似镜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打麦场”。

收获的季节很快就到了,天还没亮,妇女们已经把茶水烧好,喊醒一家老小,大队人马顶着满天的星斗,开始一天的攻坚战。大人猫着腰,趁着天空中星辰的余光割麦,你追我赶,只听到镰刀嚓嚓的声音和人们欢快的畅谈声,一刻钟的时间,原本挺拔玉立的麦子,瞬间已倒下了一大片。

等到太阳爬过树梢的时候,地里的麦子被放到了一大片。就在这“战斗”的间隙,家里的孩子老人把吃食送到了田间,人们一边吃着一边风趣地聊天。那时候最快乐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因为学校放假,可以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还可以和小伙伴在田地里尽情地撒欢,更能改善伙食,孩子们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稍作休息后大人们开始用木杈把小麦装上板车,然后装满小麦的板车摇摇晃晃地被拉出麦田,运到打麦场,开始进行摊铺接受阳光的暴晒,为接下来的碾压做好铺垫。那时候靠天吃饭的人们,盼来了风和日丽的几天,抓住大好时光,头顶烈日,在二三十度的高温下开始碾压麦秆,偶尔飘过的一丝热风,对辛劳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看着牛或驴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在麦场里画着同心圆,直至麦粒从秸秆上分离出来,所有的辛劳付出都是变得有意义了。

接下来就是把碾压过的秸秆堆在场院里,像一座座小山丘。等起风的时候——扬场,就是把麦糠和麦粒借着风的力量脱离开来。此项工作的完成,也预示着收小麦的工作接近尾声,就等把金灿灿的麦粒装袋运回家中入仓。人们互帮互助,整个收小麦的工作大约就是十几天的样子。

时光荏苒,到了机械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民再也不用如此辛劳。看着一辆辆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地里畅游,收好的麦粒直接输送到运输车。早已等候的打捆机,把麦秆打成捆,进行废物再利用。现在收小麦的工作简直就是举手之劳。当初做梦都没有敢想的事,今天竟都变成了现实。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相信,未来的日子还会一天比一天好。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