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转眼间,我来到篱笆镇已有一年零五个月。2023年9月,我怀着“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壮志豪情,告别家乡,奔赴基层。这段日子里,我在篱笆镇里听民生、感民意、悟民情,在“篱笆”路里走稳为民服务每一步,也在“篱笆”路里留下我的青春印记。
感悟基层工作,为群众多考量
2023年9月1日,我在家人的陪伴下,跨越350公里,前往篱笆镇政府报到。一路北上,我从皖南到了皖北,从县城到了农村,从楼房街道到了瓦房田头。越靠近目的地,皖北的别样风光,愈发让初来乍到的我眉头紧锁。此刻,“篱笆镇四里桥村”这个再好听的名字都止不住我心底的阵阵寒凉。我在内心不止一次地感叹:篱笆镇真是一路“泥巴”啊!
“你们这能不能查查我的退休金?这个月发的数额跟之前好像不一样。”报到流程还没走完,我就碰上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来咨询退休金。
同事了解情况后,安抚老人先坐下,然后说道:“老人家,我们办公室在三楼,您上三楼不方便,先在这坐会儿,我现在回办公室帮您查看一下,弄清楚了我再下来和您说,省得您上下楼跑啦。”
“好好好,那我在这等着,麻烦你啦!”老人家说。
不一会儿,办公室同事气喘吁吁地跑下来,仔细跟老人家解释工资变动的原因。听完同事的讲解后,老人家连连感谢。
第一天来到“篱笆”的我,面对群众问题不知所措。“下基层”“群众路线”还只是我的“理论知识”,同事以自身行动向我展示了“理论知识”到“工作实践”的转化。作为旁观者的我,在那一刻感触良多,突然明白了选调生到基层的意义,只有真正踏上这片“篱笆”路,亲眼看到群众的问题是什么,亲身解决群众的急难问题,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开展入户调查,与群众心贴心
驻村后不久,借着一次收集农户家庭信息的机会,我开始了入户调查。初来乍到不懂工作方法,上来就“刨家底”式问问题:“您家几口人?”“家里一年收入多少?”“孩子都干什么工作?”老大爷脸拉得老长,不满地说:“我一辈子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没干过什么违法的事,你们怎么还来调查我?”
之后无论我怎么解释,对方都十分抵触。大爷生气我莫名其妙的“盘问”,我也生气大爷的“不配合”。
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大爷女儿来电话了。在俩人交谈的间隙,我试探地问大爷:“大爷,能不能让我跟您女儿说一说情况?”
“咱家今天来人问我们家人都干什么的,收入多少,我也不知道他们想调查什么,他们说跟你讲,你听听。”大爷对电话那头的女儿说道。
接过电话,我自报家门,表明自己是村干部,村书记是谁,某某村干部认识吧?身边的同事也帮着说道,可能我刚来村里,大家还不认识。
“对对对,我认识某某,他在咱村干好些年了。”大爷女儿说道。
取得了大爷女儿的信任后,我再次表明来意,这次入户走访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户内信息。一番沟通后,好在大爷女儿能够理解,让大爷配合我们回答问题就行。
挂完电话,我从大爷女儿聊到家庭成员,从院里晒的花生聊到今年收入怎样,从孙子上学聊到医疗、养老保险缴纳……大爷明显没有之前那么抵触了,在家长里短中我逐渐掌握了相关信息,也在话家常中缓和了我跟大爷的关系。
临近中午,当我准备起身离开时,大爷大妈拉住我的胳膊,非要留我吃个便饭。百般推脱下,大爷送我走到门口,并说:“小秦啊,下次你来,我肯定好好配合你工作!”
回篱笆镇政府的路上,车虽然一路颠簸,但我觉得我走的“群众路线”顺畅了些。
牢记为民服务,给群众真关怀
宁静的夜晚、柔和的晚风、漫天的繁星、同行的伙伴。春末夏初的夜晚,没有白日的闷热,晚上骑上车,在村里巡查,晚间的风轻拂脸颊,竟有一丝忙里偷闲的惬意。抬头仰望,是漫天繁星的夜空,只觉美好乡村就在眼前。
“人可到齐啦?人齐了咱就出发了!”巡查小组长说。
“还工作呢?都这么晚了。”“这段时间村里总有丢狗的,你们晚上到处看看,我们就更加放心啦!”“来家坐坐啊,吃了吗?还没有的话,进来吃一口。”夜间巡查时,在家门前乘凉的村民纷纷和我们打招呼。
在守护乡村安全的晚上,村民们暖心的话语越发让我感怀,做得越多,我就越能体悟什么是:只要我们把人民放心上,人民就会把我们高高举起。
每逢过年过节,我都会和村干部一起用“为民服务”经费购买米面油等慰问品,去看望村里的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次慰问。
我的帮扶对象,父母均已不在,家中祖母常年患病,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我问道:“家里现在可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吗?”
他笑着说:“家里现在都挺好的,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感谢党,感谢政府!”
还有一次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看着我们带来的米面油,他饱含深情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过节你们还来看看我。跟着党走是对的!”
基层工作让我时刻与群众打交道,来到“篱笆”的这段日子里,我一直在努力走好群众路线。老人的这句话,是我们走好群众路线最好的体现。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群众就不会远离我们。实实在在帮助困难家庭,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有个好盼头,睡上安心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勉励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回想初到“篱笆”时,我经历一路颠簸,对这块“泥巴地”眉头紧皱。现在再看,踏过泥巴路,走进“篱笆”,融入“篱笆”后,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
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基层实践中时刻绷紧思想的“弦”,走稳每一步,在美好乡村的建设中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秦巧云(作者系蒙城县篱笆镇四里桥村党总支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