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它就有点奶油的感觉,有点粘手,但硬度和韧性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沉淀……”近日,在市区一所小学里的非遗陶艺特色工作室,90后制陶人路通正在让孩子们体会泥料的质感。路通是亳州红陶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开展陶艺教育,教孩子们制作陶器,是他最喜欢做的事。
路通正在进行陶艺制作。
在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时期里,红陶生活器皿是老百姓生活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物品,用途较广泛,如生活用品、装饰摆件、观赏艺术品等。路通家数代制陶,在家庭的熏陶下,路通自小开始学习美术,为学习制陶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路通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进入“瓷都”景德镇系统学习陶瓷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路通潜心研究亳州红陶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加以创新。
在拉坯机前,随着双手手指屈伸,旋转中的泥团渐渐有了碗的雏形,机器停下,浑圆的泥碗便展现出来,碗上细细的纹路,是路通指纹的延伸,“制作陶瓷,要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受外界干扰,才能感受到方寸泥土上的乐趣。”
由于经常要外出买土、挖土,路通总是弄得浑身是泥土,也常常被人误会,弄不清这个文雅的年轻人怎么会是一个“泥水匠”?对于这种误解,他总是幽默地说,“其实,我不只是个‘泥水匠’,还是个‘烧窑的’。”
“在陶艺制作中,烧窑环节堪称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陶瓷成品的品质。”路通介绍,烧窑温度控制复杂,赋予陶瓷坚固及光泽,影响最终成品质量。 当窑炉内的温度攀升至800至1100摄氏度的区间时,泥坯与釉层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转变与化学反应,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尤其是在颜色釉的烧制过程中,火焰特性、温度控制等因素会对成色产生显著影响。
路通表示,现代人的陶瓷知识匮乏,往往用使用价值衡量艺术价值,所以他尤其重视发展陶艺教育,教孩子们制作陶瓷。“陶艺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回归并保持本真,开启孩子对美的感悟和创造。”因此,路通经常与一些学校、培训机构等对接,以手传心,传承陶艺文化。
路通认为,陶艺的突破贵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制作过程中,从拉坯到塑型,从泥条盘筑到素坯彩绘,一点一滴都一丝不苟。他创作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陶艺创作的精准把握。“与其说我在感受陶艺的快乐,不如说是在感受陶艺创作过程中,因煅烧而迸发出来的精进之乐和生命之乐。”路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