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热血的路集青年,他们生长于动荡年代,目睹山河破碎、百姓蒙难,面对黑暗统治与外敌入侵,毅然挺身而出,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不屈的抗争篇章。他们如同点点星火,在革命的夜空里闪烁,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璀璨光芒,用生命与信念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
星星点灯 接受革命思想
1934年夏,在进步人士李道铭的引荐下,涡阳县第二区路集乡(即今天的利辛县纪王场乡路集社区)一众失学青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教师——地下共产党员傅焕之(又名傅子卿),其真实身份为中共太和县西北区委书记。在傅焕之的谆谆教诲下,祝巨民、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兆民和祝亚东等失学青年,首次接触到马列主义学说,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知。迷茫中的路集青年窥见了光明的曙光,知晓了一个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的政党。
1936年初,这些青年前往同在该区的张村铺,跟随任景松(又名任秀冬)继续学习。后经任景松介绍,1938年底,他们一同奔赴位于永城县书案店的新四军游击队随营学校,自此踏上革命征程。抵达随营学校时,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团团长张太生接见了他们。在随营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与革命环境中,这些青年进步迅速。不久之后,祝巨民、祝复华、祝亚东等人先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下半年,结束随营学校的学习后,他们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路集,投身涡南一带动委会工作。他们深入劳苦大众,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向群众散发从涡北带来的《拂晓报》,以及涡阳县动委会主办的《动员三日刊》,深刻揭露沦陷区日伪的残暴行径,抨击国民党的反共行为;与当地地主、伪乡长进行坚决斗争;动员进步青年前往涡北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此后,在陕北抗大一分校学习的庄纯夫、赵殿元、任秀冬、孙仲民和唐肇华也来到路集,壮大了革命力量。随着队伍不断充实,革命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路集周围江集、刘集、楚店、张村、孙集和王市集等乡镇的进步青年积极响应,纷纷加入革命队伍,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令当地地主、汉奸、伪乡长等惶恐不安。
国民党路集乡乡长程毛,是日本人豢养的爪牙,此人狡诈凶残,无恶不作。他肆意糟蹋妇女,残害平民百姓,更有喝人血、吃人肉等变态行径,激起极大民愤。祝巨民、丁明、祝亚东和祝复华等人抓住一个雨夜时机,果断采取行动,将程毛铲除。此事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涡南路集一带的广大群众也由此亲眼见识到共产党的作为,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民除害、保护百姓的政党。
周密部署 夜袭张村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时局骤变。蒋介石急令汤恩伯、何国柱率三十余万大军,向涡阳根据地发动猛烈进攻;与此同时,数千日伪军亦兵分多路,对涡北解放区展开残酷“扫荡”。地处国统区的路集一带,一时黑云压城,形势危殆。
1月29日,500余名日军在20余辆坦克、60余辆汽车的掩护下,悍然进犯张村铺。日军烧杀抢掠,血洗此镇,并在此安营扎寨,设立据点。值此危急关头,皖北特委书记赵文甫奉上级指示,趁夜率县自卫一大队部分战士,秘密潜入路集,开展革命工作。不久,祝巨民、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兆民等十余名来自路集、投身涡北革命的青年才俊,纷纷向赵文甫报到。
在赵文甫的精心部署下,祝巨民、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兆民等革命志士乔装改扮,或扮作绅士,或化为农夫,穿梭于敌占区,四处刺探敌情。短短数日,便将日军张村铺据点及国民党涡阳县政府军事部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赵文甫敏锐洞察到日寇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遂因势利导,制定“以敌制敌”之妙策。他将战士们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命唐肇华、丁明、祝复华等人筹备枪支弹药、纸笔等物资,以国民党政府之名,连夜赶制抗日标语,静待战机。
正值农历正月十四夜,月色朦胧。赵文甫率队向日军驻地张村铺进发。抵达后,战士们依计行事,从东南北方向对准日寇的哨兵,待看到日军岗哨来回巡逻时,他们迅速张贴标语,旋即举枪射击,同时高呼:“我们是国民党涡阳县大队,今日取尔等日寇狗命!”日军遭此突袭,顿时乱作一团,慌忙盲目还击,枪炮声响彻夜空。路集青年祝永和,作为新四军神枪手,弹无虚发,连连击毙日寇。待日军被成功激怒后,赵文甫见目的已经达到,即刻指挥队伍有序撤退。撤退途中,战士们在通往国民党县、乡政府的公路两旁张贴标语,随后绕道返回路集。日军恐遭埋伏,只在据点内胡乱射击,未敢追击。
次日,恼羞成怒的日军,出动20辆装甲车、8辆坦克,气势汹汹地向闫集方向发起进攻,仅留一个卫队驻守张村铺。日军一路东进,炮火轰鸣,发射近百发炮弹,国民党涡阳县政府防线瞬间崩溃。县长李瑞五亲信、第一任区长王会轩嘴部受伤,率部狼狈撤至距闫集东南15里的佛镇集。
与此同时,赵文甫率领的战斗小分队与新四军四师主力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所部会合。夜幕降临,联军向张村铺日军驻地发起总攻。战斗异常惨烈,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战场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当子弹耗尽,抗日勇士们毅然与日寇展开白刃肉搏。这场激战持续两天两夜,最终击毙日军小队长冈田者夫、冰雪小朗,歼灭日军140余人、伪军200余人,一举端掉日军在张村铺的四个据点,炸毁10余辆满载武器弹药的汽车及一座弹药库,缴获大量战利品,并夺回被日军劫掠的群众财物。随后,抗日队伍迅速撤回路集。
日军返回张村铺后,面对惨重伤亡,误以为中了新四军主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摸不清我军作战意图,于次日撤出张村铺,退守亳县。此次夜袭张村铺之战,新四军以极小代价重创日军,粉碎了国民党在路集一带的统治。此役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士气,激励无数热血青年踊跃投身革命洪流,在皖北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
浴血奋战 建立红色政权
新四军夜袭张村铺后的第六日,国民党涡阳县政府获悉日军撤离,立即纠集武装力量,对孙集、路集、刘集、张村铺和江集等乡镇发动反扑,妄图复辟已垮台的政权。新四军四师主力十一旅在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率领下,火速驰援路集。在此关键时刻,路集青年们积极响应,迅速投入战斗。祝巨民、唐肇华等路集青年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为部队侦察敌情、引导路线,并组织当地群众支援前线,提供了有力支持。
战斗甫一打响便异常激烈。国民党军动用数十挺机枪、迫击炮、火炮等重型武器疯狂扫射轰击,战场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在路集战区,当子弹耗尽时,浑身浴血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怒吼着跃出战壕,挥舞大刀冲入敌阵,与国民党军展开惨烈的肉搏战。路集青年们也手持简陋武器,奋勇杀敌,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伤亡惨重,血污的躯体横七竖八地交织、堆叠,汩汩血流浸透焦土。
这场鏖战持续了两天两夜,在路集青年与新四军战士的顽强抗击下,最终彻底击溃国民党军,成功收复大片失地,夺回被抢的武器弹药与群众财产,大批国民党士兵缴械投降。战后,江集民主政府宣告成立,耿演武任区委书记,唐肇华出任区长。
尽管我军在此次反击中付出较大伤亡代价,但彻底肃清了涡南路集一带的其他势力,稳固建立起红色政权。路集青年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不仅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更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而战的队伍。此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觉悟,让更多人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后续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筑牢思想根基,同时也磨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革命骨干。
(张晓玉 路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