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遭遇近年罕见高温天气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两周,一场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正强势笼罩我市,街头路面热浪蒸腾,户外仿佛巨型桑拿房。市民纷纷在社交平台感叹“出门即融化”,“热到烫脚”更成为街头巷尾的高频词。这场高温不仅来得早、持续久,更以极端强度刷新了市民对“炎热”的认知,给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带来全方位挑战。

高温在历史同期极为罕见

“早上七点出门买个菜,回来浑身湿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家住养生大道附近的市民王赛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无奈地说。连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我市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午时分的街头,行人步履匆匆,遮阳伞、防晒衣成了出行标配,路边车辆在阳光下暴晒后,车内温度飙升至60℃以上,方向盘烫得让人不敢直接触碰。

不少市民感慨,今年的夏天似乎热得早、热得长,还热得格外极端。气象数据则用精准的数字印证了这份直观感受——这并非错觉。

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自7月1日起,我市便进入持续性晴热高温模式。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全市已连续8天最高气温维持在35℃以上,其中7月3日至7日更是连续5天突破38℃,这样的高温强度在历史同期中极为罕见。

“7月5日涡阳县国家气象站监测到的39.6℃,是本轮高温过程的极值,在历年同期来说都比较罕见。”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更让人体感不适的是夜间温度的“居高不下”:近期我市最低气温普遍在26℃以上,部分县区甚至达到28℃,夜间犹如密不透风的蒸笼,人体难以通过夜间降温恢复体力,导致全天都被闷热感包裹。

对比历史同期数据,今年的高温表现尤为突出。气象部门统计显示,上周(7月7日—13日)我市平均气温达32.6℃,较常年同期的27.3℃异常偏高5.3℃;周最高气温39.6℃,较常年偏高4.2℃;周最低气温26.4℃,较常年偏高3.8℃。从这些数据趋势来看,我市高温季确实呈现出开启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极端温度升高的显著特征。

气象专家分析高温成因

为何今年夏天会热得如此极端?市气象台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据介绍,本轮持续高温的直接原因是我市长时间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作为夏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不断增温,同时抑制云系生成,使得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遮挡地直达地面,导致地面温度快速攀升。

更特殊的是,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且位置异常偏北,稳定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使得包括我市在内的大片区域出现持续性晴热天气。这种稳定的环流形势让冷空气难以渗透,高温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

针对这场持续高温,我市气象部门已启动递进式预警响应:7月1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7月3日升级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并于7月5日至9日连续5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为市民和各部门应对高温争取时间。

同时,市气象部门发布提示:当前高温热害风险等级高,户外活动极易引发中暑甚至热射病,公众需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开10时至16时的高温时段;电力、供水部门需提前做好负荷调度,全力保障民生供应;户外作业单位要严格落实防暑措施,严防安全事故发生;设施农业经营者可采取灌溉降温、物理遮阳等防护措施,减少高温对作物的影响。

目前,全市正上下联动积极应对高温“烤验”:各部门协同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市民也纷纷采取错峰出行、减少户外活动等防暑措施,共同抵御这场持续不退的热浪。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