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行 | 产业为笔绘振兴 实干作墨写新篇

——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谯城区小怀村调研纪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月12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与驻村第一书记朱宇鹏展开了深度访谈,探寻这个村庄从集体经济“零起点”到年收入122万元的发展轨迹,解码基层治理与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

小怀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宇鹏与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产业筑基:从“试验田”到“增收链”

“2022年首个大棚建成时,村民总担心‘撂荒’。” 朱宇鹏回忆道。如今,小怀村通过“一年一产业项目”形成发展梯队:65万元盘活14.835亩林地建成厂房,企业每年支付村集体8万元收益;2024年冷库与烘干设施聚焦中药材仓储,延伸产业链条。“政府投基础、企业投主力” 的合作模式,既保障企业深度参与,又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让村民年均增收800万元,60岁以上老人年增收达5000元。

朱书记为团队成员介绍小怀村产业项目

党建领航:从“难协调”到“齐心干”

“农村工作,最难是人际协调,最要守好土地。”朱宇鹏坦言,为迁移37户村民的770棵树,他带队用200天逐户沟通;通过“三变改革”将土地攥在集体手中,预留1.48公顷工业用地引入优质项目,严禁设施私有化。党员带头流转土地、成立农机合作社保障本村需求,“三会一课”凝聚共识,让“各扫门前雪”变成“众人拾柴火焰高”。

朱书记为团队成员介绍小怀村基本情况

民生赋能:从“忧生计”到“享幸福”

朱宇鹏表示,村里的产业红利转化成为了民生实效。投资3000万元升级16个自然村基建,污水管网、凉亭运动场落地;农机合作社的旋耕机、无人机破解收割难题,8公分耕作标准解决秸秆还田痛点。“路灯亮了,道路宽了,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村民的获得感,正是小怀村从“后进”到“示范”的鲜活注脚。

村民们领取工资现场

访谈结束时,远处厂房的机器声与田间的蝉鸣交织成歌。朱宇鹏指着规划图上临近主干道的新项目用地说:“服务好企业,带富了村民,这路就走对了。”团队成员手中的笔,正记录着一个村庄用实干书写的振兴答案。

(文:冯新宇 王文睿 图:张韶结 吴梅竹)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