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行动不便老党员“送学上门”。
2022年大学毕业之后,我来到蒙城县王集乡王集社区,开启我的基层生活。岁月悠悠,两年时光转瞬而过,回头看,那泥泞的脚印、金黄的麦田、夏夜的蝉鸣都在见证我来时的路,宛若一场充实且深刻的修行,成为我人生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相见,惶恐不安终适应
离开象牙塔,初入异乡,现实与想象的落差曾让我心生彷徨、迷失方向。挥别城市的车水马龙、繁华喧嚣,骤然置身于质朴宁静的乡村,陌生感扑面而来,内心的安全感荡然无存。简陋的住宿环境、曲折的乡间小道、群众的邻里长短……都让我无从下手、怅然若失。好在有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心,他们在生活中给予我温暖,在工作上耐心地指导我,这也让我很快拥有了良好心态并积极面对工作与生活。然而,正当我怀揣着抱负,准备大展拳脚时,却被复杂琐碎的各类事务绊住了脚步。调解邻里纠纷、统计各类报表、宣传惠民政策,桩桩件件,看似不起眼,却都关乎民生、不容有失。
记得初次参与调解土地纠纷,两家人因为土地界限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我在现场茫然无措、不敢言语,所学理论全然派不上用场。那时我才真切领悟到,基层工作绝非纸上谈兵,需挽起裤脚、扎根泥土,一步一个脚印实干。最终,还是村干部有条有理地把事情解决了。这让我对这些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肃然起敬,也懂得了今后如何学习方法论和实践课。
再回首,基层磨砺获成长
回望过往,这段在基层磨砺的岁月,宛如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基层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事务是锤炼选调生综合能力的“大熔炉”,其间的点点滴滴,早已化作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勋章。从解决邻里矛盾到人居环境整治,从医保缴纳到秸秆禁烧,从慰问独居老人到看望留守儿童,从高铁征迁工作到产业振兴……无一不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穿梭于田间地头,出入于群众家中,我才真正理解了“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沉甸甸、掷地有声的使命担当,饱含着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
有一天,我遇到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独自骑着三轮车颤颤巍巍地来老年食堂打饭,我的内心十分酸楚。我连忙上前扶着她,帮她打饭。她说,姑娘你人怎么这么好。你看,农村人的质朴就是如此,我只是帮她一个小忙,她却给予这样的赞誉。同时,我也很疑惑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家,怎么能让她一个人出门呢?后来,村干部告诉我,他家孩子都在上班,不能每天都给她做饭,孩子也有自己的家要照顾。这一刻,我理解了民生之困、民生之大,也懂得了政策落实要紧密联系民生实际。
同时,在参与老年课堂中我看到了村民知识的匮乏;在打造乡镇党校乡村干部实训基地中,懂得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任重道远;在为农村儿童举办的暑期班中,体会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于基层这片广袤天地,我一路摸爬滚打、倾心付出,收获的不仅是工作能力的拔节生长,更是为民初心的愈发笃定。
勇向前,直挂云帆济沧海
基层馈赠的远不止那些写满琐碎日常的工作笔记、处理繁杂事务练就的一身本领,或是撰写方案、紧急奔赴一线时耗费的无悔心力。更重要的是,它不动声色地将坚毅、务实与赤诚融入我的骨血。这份坚毅,是面对征迁不顺时,没有丝毫退缩,耐着性子一次次上门调解,哪怕遭受误解、吃闭门羹,我也能迅速调整心态、重拾勇气,直至事情圆满化解。这份务实,是手持扫帚为群众清出一片干净的村落,是用铁锹铲除冰雪为村民开出宽阔道路。这一腔赤诚,则贯穿于与群众朝夕相处的每一个温情瞬间,看到他们眼中的光亮、嘴角的笑意,听到的一句句感谢,都一次次地洗刷着我心灵。
记忆尤为深刻的,还是那句“谢谢你们!”那是一个阴天,一位村民着急地来到社区,诉说着自己的土地量错了,但是当时村里参与量地的见证人却不愿意重新为他测量。有人说量地的时候你本人也在场,你的地要是量错了,大家的地都量错了。好在副书记坚定地说,“我来办,无论有没有给他量错,都要解决村民的心头困惑。”于是副书记带着我挨家挨户地上门劝说大家到场见证,后来,测量结果出来,确实少了两厘地。因为当天是用软件测量的,为了让大家相信软件的精确度,我和副书记又随机选了两户人家的土地测量以作对比参考。看到精确的测量结果,这位村民终于舒了一口气,连声说着谢谢。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回溯过往、眺望远方,在为民利民的道路上,我再次校准方向,步履更加铿锵,脚步更加稳健。往后日子,纵有千般挑战,我也会勇敢奔赴未来,不畏艰险将青春热血倾洒在广袤土地,待来日硕果满枝,共赴乡村锦绣前程。
(作者系蒙城县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