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智慧充电站一年减碳约54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截至8月14日,位于谯城区薛阁街道刘园路1号的风光储充检驿一体化超充示范站(魏武广场超充示范站)已运行月余,发电近5000千瓦时。这个示范站,年可产生5.5万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54.02吨,相当于在市区种了3000棵树。

魏武广场超充示范站占地500多平方米,这块处于谯城区中心地段的边角地,因各种原因已闲置多年。今年5月初,谯城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运营”模式盘活闲置边角地,谯城区交通能源投资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超充示范站,7月初正式建成投用。

走进示范站,三排充电棚顶蓝色的光伏板在太阳下熠熠生辉,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示范站一角,一台高耸于空中的风力发电机,正在夏日长风的吹动下转动着,不间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示范站的电量自发自用,用不完的存放在储能电柜。”谯城区交通能源投资集团部门经理邢浩宇介绍,站内配置了3台总容量233千瓦时的储能电柜,在用电高峰时段可释放约700千瓦时电能,避免负荷波动导致的断电风险。

邢浩宇告诉记者,这里是皖北首个集“风、光、储、充、检、驿站”于一体的智慧充电设施集成项目,站内科技感满满,一台600千瓦的全液冷超充终端给车充电10分钟就能补充200公里以上续航;充电桩内置的检测模块自动给车辆电池做“体检”;而V2G反向充电技术,则让新能源车变身为“移动储能单元”,在用电高峰时把多余的电卖给示范站获益;12台峰值功率250千瓦直流快充终端和14个充电车位的配置,让车主刘其感叹“真快,一杯茶的时间就可以走了”。

“这里也是谯城区利用边角地块建设的首个综合能源示范站。”邢浩宇表示,同样利用边角地块建设的幸福桥超充示范站预计年底前完工。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产生更多的清洁能源,持续减少碳排放。

利用边角地块建设智慧充电站,是我市推动“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的举措之一。我市风、光、地热等资源丰富,近年来聚力建设全国多能互补融合创新先导区,助力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今年1-6月,全市新能源发电量5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8%,位居全省第2位,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5.1%,位居全省第1位。

入选碳达峰试点城市近两年来,我市还通过推进节能改造、优化消费结构、实施循环经济等举措,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同时,实现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活力与服务能级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赢,为全国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记者 汝平 通讯员 刘艳侠)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