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百岁老人丁昕华回忆抗战胜利时刻: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 大街上比过年还热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出城门要凭‘良民证’,那段日子真的不是人过的……”8月12日清晨,在市区光明小区一小院内,102岁的丁昕华坐在绿意盎然的丝瓜藤下,向记者讲起那段烙在脑际的抗战胜利前后的时光,仍然百感交集。

丁昕华正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

“没有‘良民证’,不管过城门”

历史年轮倒回至1938年。

“日军占领亳州城时,我才十几岁,记得连夜枪声不断,大家纷纷逃难,我父亲推着坐在独轮车上的母亲,带着我和几个兄弟姐妹,躲到了乡下油河集。”丁昕华回忆说。

一直躲下去也不是办法,后来,一家人又回到了城内曹巷口,仍以加工金银首饰勉强维持生计。

即使距离那段岁月已有80余年,回想起当时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场景,这位百岁老人仍历历在目。

“没有‘良民证’,不管过城门。”丁昕华说。丁昕华所说的“良民证”,是日军侵华期间,为避免社会流民、所谓匪盗及抗战人士等对日军活动的破坏、干扰,确保占领区的安全,并用于表示占领区人民对“大日本帝国”效忠的一种身份证明证件。

日军占领亳州期间,亳州城的四个城门都戒备森严,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和伪军站岗。无论是本地百姓还是外来人员,想要出入城门,都必须手持“良民证”接受盘查,并且还要向日本兵和伪军鞠躬。

丁昕华表示,“良民证”不光证明了日寇对中国百姓的侵略暴行,更是国人不能忘却的惨痛耻辱历史。

“日本人打人了,揍这个小日本!”

1940年,回城没多久,作为长子的丁昕华,为减轻家人生活重担,就来到北关爬子巷华祥药房当学徒。

当时,日本人在亳州城里强买强卖《庸报》,给药房送半个月的报纸,却勒索一个月的报款。

“那天,我不让会计给日本人钱,他就朝我劈脸打一巴掌,我咽不下这口气,就对他胸口猛打一拳,将他打倒在地,又上去‘啪啪’把他打到鼻子流血。”丁昕华讲起当年的场景,仍然义愤填膺。

尽管身处最黑暗、最危险的深渊,但是百姓心中仍燃烧着抗争不屈的火焰。

所以,当日本人起来要拿门闩打丁昕华时,外边卖柴火、卖面的小贩见此情景,东西一放,一边大喊着“日本人打人了,揍这个小日本!”,一边赶来援助。

这个日本人一看寡不敌众,就灰溜溜地跑走了。后来驻扎在北城门的日本兵和伪军前来搜捕丁昕华。听到风声的丁昕华躲了起来,没被找到,但日本兵就把他的两个师弟带走关了几天。最终,经过药房经理的大力周旋,丁昕华才幸免被抓。

丁昕华在家中抄写诗词。

“打跑日本人,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响彻亳州城。

“当时,我们涌上街头,挥舞旗帜,高喊着‘小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以多种形式欢庆抗战胜利。”丁昕华说。

日军占领亳州八年,一听到他们投降的消息,亳州城里的商铺都开门挂起彩灯,群众也自发地放起鞭炮,敲起锣打起鼓庆祝抗战胜利,比过年还热闹。大家都说终于把日本人打跑了,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好好地过日子了。

这一年,也是22岁的丁昕华的大婚之年,他迎来了与之携手一生的人。

后来,努力勤勉的丁昕华积极学习进修,从药房学徒成长为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在谯城区城关医院退休。退休后,他又开办诊所,一直工作到80岁。医者仁心的丁昕华,治愈了很多患儿。亳州老城区上了岁数的人,一提起“丁医生”,都赞誉有加。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过去生活非常不安定,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安定和谐。身处现在的环境,我由衷地钦佩和感谢共产党的领导。”历经百年岁月,遭受过日寇欺压,如今安享晚年的丁昕华特别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记者 丁圆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