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道路修复将进入“快车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8月26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获悉,我市主动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在市政道路管养领域取得新进展,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占道施工时间长、群众出行受影响等难题。

工作人员在市区部分破损路段开展应急修复试验。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破损点多面广,传统修复工艺占道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企。8月以来,市城管局大胆探索,首次引入感压型沥青冷补材料,在市区部分破损路段开展应急修复试验。施工人员只需“三步”——清理坑槽、填充材料、压实坑槽,即可完成修复。经预留观察期监测,新材料修补后的路面平整度和密实度均达到优良标准,试验效果良好。

同时,市城管局依托数字化巡查体系,建立“巡查即修”闭环机制:巡查人员一旦发现小范围、浅层破损,立即现场定位、拍照上传,养护队伍第一时间携带新材料到场处置,实现“发现——处置——验收”全流程高效衔接。以往需要实施交通管控的修复作业,如今“修完即通行”,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近乎“零感知”,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为确保新材料、新机制长效运行,市城管局还同步建立质量“健康档案”。通过对修复路段的平整度、裂缝、车辙、坑槽等关键指标进行周期性数据采集与比对分析,精准掌握道路运行状况,为科学制定养护计划、扩大新材料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道路养护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踪修复路段使用效果,动态优化技术方案,推动市政道路养护向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迈进,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舒心。”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丁圆 通讯员 许晨旭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