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9日举办的“安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2025——智汇AI·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人工智能赋能中药产业升级大会上,学术专家、企业精英齐聚药都,共同探讨“AI赋能中医药”的新路径、新模式。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此交汇,碰撞出创新与发展的亮眼火花。
与会专家在作成果分享。
院士攻坚:AI让传统炮制技艺“精准升级”
“传统炮制工艺依赖药工经验,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评价方式,面临经验传承困难、人为误差大、标准化程度低等诸多挑战。”杭州市拱墅区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肖铎院士的开场白,一下子戳中了中药炮制行业的“痛点”。他带来的“‘三动’模式下中药材趁鲜切制装备技术探索与实践”前沿成果,让现场药企代表眼前一亮。
肖铎院士团队聚焦中药材趁鲜切制领域的设备联动性不足、产地加工受限、在线监测缺失等核心问题,围绕“自动、联动、移动”的“三动”模式开展研究。
报告中,肖铎院士详细讲解了“三动”模式:“自动”即依托多品种、多工艺、多装备协同大模型,实现原料清洗、切制、干燥全流程自主运行;“联动”即分选、清洗、切制、干燥各模块设备配置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以多种通信协议构建数据交互网络,实现各模块信息互通与工序联动;“移动”即采用越野底盘,以适配复杂路况为核心设计目标,协同构建中药材趁鲜切制的“移动工厂”。
肖铎院士展示的案例中,曾经依赖经验的毒性药材炮制,如今靠智能系统精准控温控压,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引得台下代表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专家引领:从“数据分析”到“新药发现”的AI路径
除炮制环节,专家们还聚焦AI在中医药产业链的多场景应用,重点分享了从数据整合到新药发现的技术突破。
成都中医药大学陈伟教授以“AI赋能的中药大数据分析与创新药物发现”为主题,带来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团队研发的“TCMKD中医知识发现平台”,整合了证候、方剂、中药材等多种中医药数据,解决了中医药知识分布分散、数据不完整、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基于该平台的数据,可以进行中药的相关分析。
基于一些研究结果,陈伟团队还开发了全球首个亿量级“本草智库”中药大模型,该数据库对新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徐青教授介绍的“多维多通道分离纯化预研平台”,同样引发关注。该平台就像“中药成分的‘超级分拣机’”,可以实现复杂中药化合物的高通量分离纯化。
企业实践: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样本
论坛还聚焦产业实践,为亳州中医药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数智化升级方案。
北京华林瑞控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竺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分享了中药饮片智能化炮制设备的应用案例与创新经验。
“我们利用电磁加热新技术研发了智能连续炒药机、智能砂烫机、智能蒸煮润一体机、智能磁搅拌炒药机,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一条产能800~1000千克的炒药线,一个人即可完成。”北京华林瑞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爱华的成果分享,引起了台下不少药企代表的兴趣。
浙江金竺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祥通过视频,分享了“智能炮制装备创新驱动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用案例与创新经验;安徽省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韩邦兴教授以“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中药材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题作专题报告。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中药材进行检测,效率高、样品基本无损、数据更客观,适合复杂、微量、在线、无损的需求场景。”韩邦兴教授表示。
明光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郭玉林分享的“互联网+中医药”智慧中药房案例,同样贴近产业需求。该医院搭建的互联网+智慧共享中药房平台,已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单位互联互通全覆盖;同时配套开发了智慧中医AI全景远程问诊App、AI辅助线上问诊App、AI体质辨识系统及智慧中药共享中药房AI管理系统,形成“线上问诊—智能辨证—精准配药—全域配送”的服务链条,为亳州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景、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供了可直接参考的实践范本。(记者 曾莹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