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一座拥有3700多年历史的城市,这里是天下道源、是华夏酒城、是曹魏故里、是三朝古都,也是享誉全球的中医药之都。
这里中医药文化浓郁,是神医华佗的故乡。有着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有获吉尼斯认证的最大芍药花田,也有一应俱全的药酒及药膏,还有享誉全国的药膳和药茶。亳州中医药的兴盛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土壤,道家文化、药文化、酒文化在这片大地上相互交织影响,共同孕育出了今日“世界药都”的美名。
医道同源
亳州是道家文化发源地,道家的哲学观念对中医影响甚为深远。十道九医,不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始终贯穿着民族医学的发展。
老子、庄子和陈抟对中医及传统保健思想影响深刻。他们的哲学思想、养生理念和实践方法,深刻渗透到中医理论体系和传统保健文化中。老子、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医及传统保健文化的灵魂和理论源泉。
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学思想,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其“一”在中医中被引申为“元气”,“一分为三”“三生万物”对中医的“三阴三阳”“三焦”“十二经脉”等理论形成影响重大。精气神理论也源于此,认为“精”是生命的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皆由“道”化生,相互依存。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成为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源于此。
庄子追求精神超越物欲、名利、生死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境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情志养生的内涵。强调养神的重要性,认为精神愉悦、心胸豁达、情绪稳定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中医“七情”致病理论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庄子的超脱观。“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体现了形神合一的理想状态。“坐忘”和“心斋”的修炼方法,为后世道教和中医的静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调心、养神、入静的核心技术。
而陈抟则在实践层面将道家养生思想具体化、系统化。其所传下的《无极图》直接催生了中医命门学说,并极大推动了导引、吐纳、气功等实践技术在养生防病中的应用。自陈抟之后,健身气功迎来快速发展,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功法深受其思想理论的影响。
药酒同源
亳州不仅是药都,也是酒乡,药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中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的起源最早源于祭祀的巫师,最早的中医也叫“巫医”,因此最早的繁体医字的写法为“毉”,夏商时期,巫师常将药草泡在酒里用于祭祀,为人祈福祛疾。后来农耕文明兴起,为了摆脱神权控制,人们开始用酒炮制药材用以治病,因此医字进一步演化成“醫”,下半部的“酉”即表示酒的意思。
酒的药用价值被历代医家推崇,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记载:“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这里直接指明适当饮酒可以防病治病,祛除邪气。而在《汉书·食货志》中则明确说明:“酒,百药之长”。酒是医疗进步的催化剂,它推动中医从巫术思维走向物质化治疗,并为方剂学、炮制学奠定基础,其对中医诞生的历史价值无可替代。
亳州大地物产丰饶,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小麦、粟等农作物。钓鱼台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碳化小麦,据有关专家统计,已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立方米,折合重量约5万公斤。小麦是制作酒曲的主要原料,亳州的酒文化因此而兴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具。酒在医学起源、药理应用和养生实践中与中医理论同根共生、相互渗透。“亳地无闲草,百草皆为药”,遍布田间地头的药草和兴盛的酒文化为药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药酒同源的熏陶下,华佗留下了屠苏酒、辟疫酒、疗百疾延寿酒、地黄酒等经典药酒配方。其中屠苏酒是华佗为防治瘟疫而创,由魏武帝曹操亲自试验推广,在后世成为中国人的年酒,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春节习俗。华佗以“药借酒势,酒助药力”为核心,将药酒从巫医祭祀推向临床实用,其方虽多散佚,但精髓融入后世医家实践。
陈抟以“希夷酒”为载体的药酒创新,融亳州盛产的红黏谷与中药精华于一体,既解决了民间防病祛寒的实际需求,又通过内丹修炼思想深化了中医精气神转化理论。其“药酒——修炼——命门”的体系,至今仍在亳州等地以民俗养生形式延续,成为道家“性命双修”思想的活态传承。
药食同源
亳州是全国药膳之乡,药食同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汤宰相伊尹。伊尹被尊为中华厨圣,他在做饭的过程中发明了中药汤剂,奠定了药食同源的基础。因其在药食同源领域的开创者地位,在中医中与黄帝、神农并称为“三圣”。
至东汉时期,华佗与曹操进一步推动了“药食同源”理念的实践与普及。华佗留下了众多药食同源案例,曹操则进一步将食疗体系化,编撰了《四时食制》。至清代,亳州名医郭钦编著《本草辅助》,收录大量食疗方,《亳州志》也记载了大量食疗习俗。
如今,亳州药膳更是名扬全国,芍花鸡、曹操鱼头、华祖焖鸭、华佗十全大补汤等传承自古方的经典药膳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美食名片。中药奶茶、本草咖啡、中药花草茶等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引领养生时尚潮流。
运动导引
亳州是中医导引术的发源地,中医健身运动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庄子、华佗和陈抟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养生实践的先驱,理论和技术都深刻影响了传统健身运动的哲学基础与实践体系。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致虚守静”“专气致柔”等哲学原理,强调顺应自然和内在修养,提供了最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基。庄子提出“心斋坐忘”“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具体方法,将老子思想具体化,开创了导引术的先河,树立了“形神合一”的目标。华佗在庄子思想基础上创立“五禽戏”,提出“动以养生”的医学理论,创造了第一套成体系的健身套路,奠定了实践基础。陈抟发展内丹理论,创立众多内修功法,融合三教思想,深化了气功内修的理论体系,拓展了修炼形式,承前启后。
这四位先贤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奠定理论根基→庄子深化精神修炼→华佗实现技术转化→陈抟完善静态体系,共同构成“动以强形,静以养神”的中华健身框架。
针灸“双璧”
针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针刺”和“艾灸”。针灸术在中医体系中占据着“核心支柱”地位,既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临床治疗的独特手段,其在汉代之前多秘传于“巫祝”之手。
在建安年间,亳州诞生过两位针灸学巨匠,一位是神医华佗,另一位则是曹操之孙曹翕。华佗与曹翕分别从民间与官方推动针灸普及,终结了汉代以前“针灸秘传于巫祝”的状态。华佗重视“临床技术标准化”,发现了“华佗夹脊穴”并制定了相关的操作规范。曹翕注重“理论框架整合”,留下了《曹氏灸经》《曹氏灸方》等大量灸疗专著,其在晋唐时期与皇甫谧相齐名。二者互补奠定针灸学两大支柱,《医心方》评论道:“汉魏之针,得华佗而锐;晋唐之灸,因曹翕而炽。”
华佗、曹翕在针灸学上成就虽多却因医书著作的失传而被湮没,但华佗所发现的夹脊穴成了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重要疗法,有“华佗夹脊穴治百病”之说,现在已经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曹翕的著作内容被后世医书广泛引用,在其影响之下唐代名医王焘甚至提出“弃针重灸”的医疗理念。
药花双姝
自汉末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以来,亳州人世世代代以药材种植为业。穿城而过的涡河上接黄河下入淮水,为药材种植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也推动了中药材的贸易运输。亳州目前药材种植种类已达400多种,但在药用性和观赏性上可称为双绝的,首推“牡丹”和“芍药”。
亳州是牡丹的故乡,在亳州牡丹又叫“亳丹皮”,种植历史可追溯至魏晋。魏晋时就已有御衣黄、叠翠芯珠、桃花湛露等许多名甲天下的极品。北宋时,亳州牡丹品种已达150多个。在明清时期,亳州牡丹种植冠绝天下,曹县县志记载“洛阳牡丹甲天下,亳州牡丹甲洛阳”。万历年间,亳州官员薛凤翔极爱牡丹,编撰了《亳州牡丹史》一书,其书云:“欧阳永叔《牡丹记》亦谓洛阳天下第一,今亳州牡丹更甲洛阳,其他不足言也”。后17世纪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在绘制中国物产地图时将牡丹标注于亳州,把亳州牡丹推向世界,他也是将中国牡丹介绍到欧洲的第一人。
在中原花系中,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两者相辅相成,花朵又极为相似,所以芍药又称“小牡丹”,牡丹则称“木芍药”。亳州是全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的75%。芍药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末,相传华佗在家乡开辟了第一块药圃后亲手将芍药引种至田间。魏晋时期亳州就因芍药栽培而闻名于世,至明清时期芍药种植在亳州已蔚然成风。清代诗人刘开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便是当时芍药种植盛景的真实写照。至现代,智慧的亳州人更是将芍药融进了膳食、面膜、香皂、香囊等之中,让芍药走进百姓的生活。鲜为人知的是,芍花是中国最早的情花,也被称作“花中仙子”。因悠久的种植历史,广阔的种植面积,深刻的文化内涵,芍花也被选为亳州市的“市花”。
“跟着花王迎花相,家里一定出宰相”。每年的四五月份,在亳州的田间地头牡丹与芍药渐次开放,农民劳作在繁花盛开的田间地头,便是药都亳州最美的春景。这句流传于乡野间的民俗谚语也寄托着一代代药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何以“药都”?是道家先贤的智慧,是历代名医的实践,是丰饶富庶下的升华,更是亳州人民世代勤劳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