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涡阳县举行2025年公民道德宣传日暨“善行涡阳”主题宣讲比赛。选手们用最真挚的情感,生动地讲述了身边好人的善行故事。现将宣讲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陈雪:把乡亲们的需求一直放在心上
陈雪
董涛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分到临湖镇文化站,他从省里争来了全县唯一一台文化站的放映机,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电影长征”。全镇174个村都有他放电影的身影,5000多场,100多万人次跟着他看电影、长见识。
1993年,临湖镇第一场书画展、第一场文艺汇演办起来了。2015年,他又办了亳州第一个乡村春晚。他组织演出150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屡获嘉奖,退休后又在少年宫教孩子们写毛笔字。
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临湖镇的每一寸土地上。他让我们知道,“善行”不是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像他这样,把乡亲们的需求一直放在心上,把该做的事坚持到底;“敬业”也不是喊口号,而是像他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热爱和执着,把日子过出意义,把工作干出温度。
周祥泓:善行未必轰轰烈烈,却一定久久为功
周祥泓
庞媛媛让冰冷的法条有了温度,让破碎的心灵重获勇气,更让我们看到:善行或许不声张,却足以成为一座城市最深沉、最明亮的底色。
2020年,在处理一起令人心碎的未成年人溺水案时,庞媛媛白天反复走访现场,日夜推敲案情。她没有机械地适用法条,而是一家一家地去沟通,一次一次去倾听。那份判决书,她写得格外慎重。因为她深知,法律既要有坚不可摧的尺度,也要有暖人心的温度。
每个新学期,她都会走进校园,组织开展普法课堂、模拟法庭,成为孩子们熟悉的“庞老师”,把生硬的法条变成生动的故事,告诉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善行未必轰轰烈烈,却一定久久为功。庞媛媛让我们看到:善行,是审理案件时不只有尺度,更要有温度;善行,是不仅仅做个“好法官”,还要成为“热心人”。
邹艳侠:让善行之花在涡阳处处盛放
邹艳侠
今年44岁的赵亮亮在部队摸爬滚打16年,曾任村里的支部副书记,2021年被评为“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
2017年2月,在零下5℃的涡河水中,赵亮亮三次潜入河底救出一位妇人和一个婴儿。2010年、2020年,他还分别救了两位落水者,用一次又一次无畏的选择,书写了一个退伍军人的担当。
在老子故里,道德涡阳,处处不乏好人善举。他们或以德报德,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时刻激励着涡阳儿女。“最美农民”刘保国几十年坚持做好事,扶危济困成美谈;“最美农民工”孙家银身在异乡,水中救人美名传;至善至孝李嘉诚,“割肝救父”人称赞……这些都变成了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风向标,成为引领人心向善、善行如潮的社会风潮。
马天慧:爱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马天慧
这是一个关于爱、责任和坚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咱涡阳县马店集镇耿庄村的一个普通庄稼人——罗贤德。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位老党员。1968年出生的他,干了件不普通的事:二十多年前,他把远在重庆山区的岳父岳母、年幼的内侄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加上自家爹娘,一家老小,四位老人三个娃,千斤重担,就压在他们夫妇俩的肩膀上。
二十多年,八千多个日日夜夜,罗贤德没说过啥豪言壮语,就用庄稼人最实在的行动,用跨越血缘的大爱把“孝老爱亲”这四个字,写得明明白白、亮亮堂堂。他的故事,是“善行涡阳”最生动的实践;他的精神,是老子故里“上善若水”道德传承的最好体现。
他让我们相信,善良是一种选择,责任是一种担当,而爱,就是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程静琪、许梦娇:善行里藏着她们最美的模样
程静琪 许梦娇
2024年5月,从涡阳县人民法院里走来一支“青年女子执行团队”——她们平均年龄只有35岁,可就是这群“姑娘家”,却扛起了无数人的希望。
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刚强,扛起了老百姓眼里“难啃的硬骨头”——婚姻家庭纠纷、青少年保护、彩礼追索,每一件都牵着柴米油盐,每一件都连着东家短西家长。
在处理婚约财产纠纷时,她们双管齐下:一方面,清晰地阐明法律义务和拒不执行的冰冷后果;另一方面耐心沟通,明法析理、柔中带刚。在处理土地纠纷时没有就案办案,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化解矛盾的关键地方——“亲情”,她们没有生硬地强制执行,而是化身心灵的修复师,法理人情全都摆上。
女子执行团队的姑娘们,没做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这些小事,藏着最真的“善行”、最美的模样。
张心雨:这就是咱涡阳的温度
张心雨
我是一名新涡阳人,我来涡阳之后最真切的感受——脚下是一片有温度的土地。
当初找房子一筹莫展时,一位远房亲戚大热天骑着电动自行车陪我四处跑,看水电、试门窗。这种温暖,不只发生在像这样的小事上。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人把善意传递成了奇迹。
退役军人吴连会2011年无偿献血时,听说能捐造血干细胞救白血病患者,当场就报名了,还采集了样本,进了志愿者库。直到2022年,等到了需要帮助的人。
吴连会大哥没说啥豪言壮语,就一句“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可就是这句实在话,比啥都有力量,让“奉献”这俩字,变得那么真实、那么有力量。
其实善良从来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下,这些不起眼的举手之劳,凑起来就是光啊!而这些光聚在一起,就是咱涡阳的温度。
丛桂霞、李远远、马诗梦、刘娟娟:平凡的人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丛桂霞 耿嘉玮 马诗梦 刘娟娟
在涡阳这片土地上,总有凡人挺身而出,以担当书写大义;总有善举温暖人心,用坚守传递力量。
亳州好人刘恒元,重疾在身守杏坛。当年矢志选师范,甘做春蚕丝尽燃。爱生如子沥心血,风骨铮铮映霜寒。红烛燃尽光犹暖,化作春泥志更坚。
高速路上车如梭,突发灾祸起浓烟。油箱泄漏火势旺,烈焰冲天情势险。春亚、建壮、秦志祥,不顾安危冲向前。生死线上抢时间,救回生命暖心间。
安徽好人董涛哥,扎根基层几十年。一心扑在公家事,爱岗敬业口碑传。百姓难题他来解,文化扎根乡土间。退休仍把余热发,传帮带出好青年。
爱心协会聚星火,红马甲们走街巷。凡人善举虽寻常,点滴汇聚成巨澜。危难时刻显担当,平凡岗位见不凡。点滴善意汇暖流,滋润人心千万间。你学我赶行善事,共筑大爱暖人间。
周瑞:我想让他再看看我穿军装的样子
周瑞
四月的清晨,途经公交站台时,一位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胸前那一片片明晃晃的军功章,腿边那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里面装着满满当当的槐花。
老人说:“我想让他再看看我穿军装的样子。当年在朝鲜打仗,冷得啃冻土豆的时候,他总念叨他妈蒸的槐花。现在家里槐花开得正好,摘点给他送去。”
他把军功章藏了大半辈子,却把对战友的惦记揣在心脏跳动的地方;他冒雨送槐花,不是“麻烦”,是刻在党员骨子里的“善”——对战友的善、对历史的善、对信仰的善。
其实在咱们涡阳,这样的人真不少。他们可能是街头修鞋的大爷,是默默干活的同事,也可能是在座的你我。
槐花年年会开,初心永远不改,善行一直都在。我们将以老人的大爱善行为榜样,让每一份善行如四月的槐花,永远清香,年年绽放!
袁梦利:二十多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什么是爱
袁梦利
任其昌,是涡阳县石弓镇耿楼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02年7月,他的妻子李金凤在窑场干活时,突然被塌方的泥土深深埋住……命是抢回来了,下半身却再也动不了了。每天清晨5点,任其昌就得起床给妻子倒导尿包,然后做饭,再帮妻子翻身、穿衣、洗漱、喂饭。即便再难,也从没想过放弃。
家住义门镇的辛敏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22年前,她的丈夫不幸患病,常年躺在床上。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4口人的生活全靠她起早贪黑种菜、卖菜来维持。每天卖完菜回家,还无怨无悔地照顾瘫痪的丈夫,用瘦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任其昌和辛敏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但他们用二十多年,八千多个日夜日复一日地坚守,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用最不平凡的坚持,书写了人间最深的真情。
李若愚:今天,让我们把赞歌唱响
李若愚
在涡河蜿蜒的土地上,有一种光芒,不耀眼却能温暖时光;有一种力量,不张扬却能抵挡风霜。他们用平凡铸就伟大,用善行点燃希望!
杨亮亮,在九十斤重的墙板倒下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工友牢牢护在了胸前。职工李健路遇女孩落水,立即跳入水中营救,用肩膀扛起了落水女孩。
就是这样一个个平凡的身躯,在危急时刻迸发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芒;就是这样一个个无声的善举,让道德的清泉始终在涡阳大地静静流淌。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舞台上接受掌声,却真正成为照亮他人的那束光。
每一个故事,都源自这片土地的厚重;每一份坚守,都闪烁着中华道德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把赞歌唱响——赞涡阳好人的无私和坦荡!是他们,让道德之光漫过涡河两岸,让温暖之潮涌遍每寸土壤,让“好人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张珍/文 魏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