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一条两米宽的胡同,曾堵了路,更堵了心;而今,疏通这条“断头路”的治理实践,成为老子故里涡阳县活用“上善若水”智慧、化解基层矛盾的生动缩影。近日,《涡阳县推广运用“上善若水工作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这套源自千年哲思的治理方法,步入全面深化、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在涡阳县陈大镇马道庄,村民马某某建房后,因南向是田地,需向北经一条2米宽的胡同通行,却因与北侧十余户积怨,胡同被阻断。调解员到场后,并未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将双方请到“老子讲学古槐”下,以一杯清茶开启对话。
“今天不谈对错,只叙乡情。”调解员胡大伟一句话缓和了气氛。另一边,调解员郑彬主动走访倾听,并代马某某就过往不当言行表达歉意。待双方情绪缓和,两位调解员才切入正题,晰法理、明得失:“胡同权属为集体共有,僵持下去,马家就会上访,全村将失去‘文明村’奖金;若让路4米,由马家出资硬化,大家出行都方便。邻里有嫌隙,子孙后代也难安宁。”
最终,道路得以拓宽硬化,双方更共植一棵槐树于路旁,寓意“邻里同根,和谐共生”。
这一场景,是“上善若水”工作法在日常实践中的真实写照。作为老子故里,涡阳县将“水”的柔性、包容与渗透之力,凝练为“行无为、释善意、晰法理、明得失、传大道”的“五步调解法”。该方法不强硬干预,而是先摸清根源;不激化矛盾,而是以乡情暖心;不模糊规则,而是明晰法理底线;不空谈道理,而是算清现实得失;不止于解纷,更传递和谐理念。自2024年在全县推广以来,该工作法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近1.6万起,成功化解率达98.5%,并入选“2024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最佳案例”,获得中央政法委推介,成为全国基层治理的优秀典范。
如今,这股“若水”之力正悄然流淌向更广阔的领域。在县检察院,“上善检心”品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未成年人帮教;在乡村振兴一线,“水利万物”的理念协调着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在文明创建中,“上善若水”更成为乡风涵养的精神内核。全县近3100名调解员,汇聚乡贤、律师、干警等多元力量,持续滋养着基层善治的土壤。
根据新出台的实施方案,涡阳将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组建专业化调解员队伍、建设培训基地、打造文化标识与展示阵地等八项重点任务,推动“若水之道”覆盖更多治理场景。计划至2025年底,完成全县418个调委会的“微改造、精提升”,并建成辉山培训基地,让这一源自古老智慧的现代治理模式,持续为基层社会治理开凿活水之源。 (记者 曾莹莹 李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