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把天上的彩虹穿在人们身上,爸爸让地上的牛肉香飘四方。”女儿作文里的句子,让孙艳萍和李廷伟相视而笑。在利辛,这对夫妻的故事,恰似现代版“牛郎织女”——他们的“织机”是智能化生产线,“老牛”化作了牛肉产业链。
仲秋之夜,纺织车间的灯光彻夜通明,养牛场的智控耳标如星子闪烁,一个农业县的产业突围传奇,正在这对普通夫妻的生活里悄然书写……
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检查生产情况。(资料图片)陈显锋 摄
“磁扣女工”触摸“智造彩虹”
十年前,新婚的孙艳萍随丈夫李廷伟回到利辛望疃镇。丈夫钻进牛肉食品企业的研发室,她则怀抱婴儿,接下附近窗纱厂最不起眼的零活——给纱窗安装磁铁吸扣。“一件几分钱,全靠手缝。”那时村里像她这样的主妇比比皆是,指尖的辛劳仅够补贴零用。
利辛丝网纱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从业人数曾超过3.6万人。丝网纱门的从业经验也让孙艳萍于2017年顺利入职翰联色纺,负责订单统计,在自身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也见证了企业的蝶变。2019年,翰联色纺凭借独创的“纺前染色”技术,以三原色调配出4000余种纱线色彩,跻身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在孙艳萍当时的记忆中却是另一番场景:车间里老式纺机日夜轰鸣,老师傅穿梭忙碌,日产量仅10吨纱线,产能远滞后于市场需求。
2023年,春风劲吹。利辛县将纺织服装定为主导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纱、布、染、衣”四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该县工投注资2亿元,与翰联色纺合资成立雪纺纺织。那是孙艳萍第一次触摸到那台传说中的“巨兽”——价值550万元的涡流纺纱机。
指尖轻触屏幕,50多台纺机应声而舞,纱锭飞旋如银龙。曾经200多人日纺10吨的困局,被30人日纺80吨的奇迹击碎。
“三原色织出彩虹,原来是真的!”穿梭在明亮的车间,数据库里4000种色彩配方流光溢彩,孙艳萍终于读懂科技与坚守的魔力。
当年丈夫口中“小上海”利辛阚疃镇的缝纫机声,早已汇成磅礴合奏。从孙艳萍手中的一束色纺纱开始,织布、印染、成衣制造……全产业链在利辛县疯狂生长、紧密咬合,织就了县域经济的绚丽彩虹。
2024年,利辛县纺织服装全链产值突破130亿元,托举利辛跻身“安徽县域投资竞争力十强”与“全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县域内“从一根纱到一件衣”的循环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分散变集聚、贴牌变品牌、织造变智造,我们正加快构建协同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力争今年底‘一块布’全产业链产值跨上第二个百亿台阶。”利辛县副县长陈静表示。
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搭建的“徽牛云”平台。(资料图片)汝平 摄
“与牛结缘”致力“舌尖创新”
与孙艳萍的“彩虹”事业相映衬的,是李廷伟深耕的“牛”事业。食品科学专业出身的他,曾因养殖肉鸡受挫,2016年转战肉制品行业,从此与牛结缘。
“这几年牛肉价格像过山车,但消费端牛肉加工产品的价格变化不大。深加工是破局关键。”在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李廷伟专注牛副产品研发。牛肝、板筋、蹄筋在他手中变身为小包装休闲美食。“携带方便的休闲食品销量逐年攀升,口味也日益丰富,麻辣、香辣、烧烤味等品种达20多个。”
李廷伟所在企业建成了从来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追溯系统。“通过产品日期,我们能追溯到每天使用的原料批次、对应的宰杀时间和检疫过程,进而关联到牛场和肉牛个体。再通过肉牛耳标,就能掌握其喂养情况等信息。”
技术革新悄然渗透生产线。低温高湿解冻替代了传统粗放水泡,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取代了手工装袋,有效缩短解冻时间、抑制微生物生长,最大程度保持牛肉新鲜,保障食品安全。李廷伟坚信,一块牛肉的价值跃升,蕴藏在科技赋能的市场深加工里。
更深的变革在牧场源头。欣浩翔搭建的“徽牛云”平台,让每块牛肉拥有“数字一生”。扫描二维码,牛的饲喂、检疫、屠宰信息一目了然。智控耳标实时监测体温和运动量,智能系统精准调控饲料配方。科技赋能下,肉牛出栏周期缩短约20天,整体效益提升20%。
利辛肉牛产业底蕴深厚。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年约200万吨秸秆资源支撑了肉牛的大规模养殖,先后获“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全省养牛先进县”“安徽省养殖十强县”等称号。
利辛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出台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十条政策,推动肉牛产业平稳发展、串珠成链。
规模化养殖场星罗棋布;落地全国首单肉牛价格指数“保险+期货”项目,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牛肉精深加工厂及年屠宰5万头的肉牛屠宰厂项目建成投用;牛血用于提取生物医药原料,牛黄价比黄金……
截至8月底,利辛县肉牛全产业链产值43.66亿元。一头牛,从牧场到餐桌,正拉动上百亿的“舌尖经济”。
产业脉动融入烟火人间
结束工作,李廷伟携家人沿小区旁的晴岚溪畔漫步,很快来到与醉月溪交汇的“溪溪公园”。“溪溪”谐音“七夕”,当地人也叫它“七夕公园”。这里,是利辛产业脉动融入市井烟火的缩影。
孙艳萍牵着孩子,触摸布艺市集里柔软的织物——那是利辛“一块布”产业开出的绚丽花朵。旁边,亳品汇牛肉干、康美味涮锅牛肉香气四溢,与布艺文创相映成趣。“轻纺+肉牛+文旅”的消费矩阵,让产业印记融入百姓日常。
曾经沉寂的角落成了烟火升腾的“拐角街”。利辛县深挖牛郎织女浪漫传说,巧妙融合轻纺之“柔”与肉牛之“犇”,编织城市肌理,年吸引客流超210万人次。如今,“徽牛乐园”吸引市民打卡夜游,“织女广场”成了年轻人“拐角遇见爱”的起点。
今年七夕节,第十八届(2025)牛业发展大会在利辛启幕,同期举办首届伏牛美食文化节、“森林·湿地·牛”音乐节及亳州特色农产品展销等十几项农文旅活动。
“聚焦‘小手拉大手’‘银发经济’‘青年群体’,打造‘牛郎织女’主题夜经济消费新场景,助力现代肉牛产业与纺织服装产业互促共进,擦亮‘要养心来利辛,来利辛真养心’的文化名片。”利辛县委书记张吉明表示。
立足“一块布”“一头牛”资源禀赋,利辛持续推进“文旅+”“+文旅”融合:拐角街徽牛美食街区、青青草原等14个项目已运营;养心苑、徽牛文化中心等4个项目在建;2024年完成乡村旅游“微创意、微改造”提升改造125处,力推“家门口”旅游。
“清晨沿河慢跑,午间品拐角街美食,傍晚携家人休闲散步,夜里好友小聚赏星光——这就是利辛给我们的滋养。”李廷伟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曾经为异地分居忧愁的夫妻,如今在家乡的产业浪潮里找到稳稳的幸福。
女儿作文本上的童言,正是利辛产城融合的生动注脚。纺织机的轰鸣吞吐着全球订单,肉牛产业链牵引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传统农业县一手织就“衣被天下”的产业彩虹,一手托起“牛气冲天”的金字招牌,孙艳萍与李廷伟的故事,已不仅是牛郎织女的现代重逢,更是一个县域在时代大潮中“牛劲十足、纺声四海”的铿锵答卷。(曾莹莹 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