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宁三年的时候,王安石已经在官场浸泡了二十余载,按理说也应该懂点官场的规矩——酒肉吃进嘴里,朋友挂在嘴上。可他这个人偏偏酒桌情商超低,身居高位,却门可罗雀,因为他不请吃,也拒绝吃请。
这一年夏天,著名的包青天包大人偶生雅兴,难得人情世故一回,借着牡丹花开,置办酒宴,请来同事小聚,王安石本要不来,可包公说了,同事们都来,你要不来,那就是端架子,不亲民。没办法王安石就来了。酒宴之上,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连平时不爱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在包公的一张利嘴之下,都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包公知他从不饮酒,早在肚里打了一大篇草稿,誓要动摇他不好酒的决心,可是任凭包公唾沫星子乱飞,把花说开,把燕儿说来,嘴皮子磨破了,一张黑脸急白了,王安石只是垂头稽首一句话:“老夫不善饮酒,不可勉强为之。”无论包公说什么,他就这句话,头一直低着,也不看包公风云变幻的眼神,最后逗得众人皆掩嘴偷笑。暴脾气的包公见他一副痴痴的模样,哭笑不得,也没脾气了,不得不放弃劝酒,王安石的酒戒到底没有破。
其实王安石并不是口拙的人,他讲起变法,论起道来,滔滔不绝,文学作品传世很多,更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在酒桌上,王安石为了不破戒,也为不伤朋友情面,宁可装痴卖傻。酒色酒色,有了酒很容易与色联系在一起,古今贪官,大多由酒色而起。王安石执掌大权多年,却为官清廉,两袖清风青史留名,这与他不贪酒、不交酒肉朋友有直接关系。所以,对于为官者,酒桌情商低点,少交酒肉朋友是好事儿。(陈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