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回家,我又充分享受了一下亳州的“小街文化”:嘈杂之中不失温暖,热闹之中又不乏亲切。让我在离开家乡一个月后,仍时时想起亳州的小街小巷。
我住在亳州三中家属院,建材街南头,每天不到8点,幸福桥广场附近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楼下魏武小广场里,跳舞的,打拳的,都忙得不亦乐乎,而平时这个时间,我还是在床上躺着的,只是会被从建材街传来的吆喝声、鸣笛声扰醒,虽高中时期早已习惯,但离开家乡几年后突然享受这种“热闹”,实在不适。
每天一出门,行至幸福桥附近,就能见到许多卖水果的摊子,“缺斤少两”似乎已经成为这些水果摊中的“潜规则”,但仍然有很多人在下班路过时购买,一是图个方便,二是这些价格也比较低。但我现在每次回家都不敢去买,总有一种会被人忽悠的感觉。但现在想想也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随时都有被城管收走东西的可能,既然东西价格低了,肯定要从其他方面弥补。
提起亳州的小街文化,不得不说亳州的小吃,去过几个南方城市,至今仍未发现小吃业有亳州发达的,我想这大部分是因为亳州人比较爱吃吧。在我看来,亳州的小吃业是建立在学校与商业街的基础上的。在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去亳州一中、二中门口吃东西,甚至还去过五中吃馍夹豆腐,甚至很多同学总是争论馍夹豆腐是三中的好吃还是五中的好吃,这就是亳州人好吃的本性流露吧。几年前,几个人经常一起跑到市区半截楼吃牛筋面,到新华路吃米线,到大隅首吃烧饼和麻辣烫。这些小吃都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所以每次回家,总是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共享这些小吃,勾起无数回忆。
其中一种小街文化是我一直比较欣赏的,说起这事就要说起我的父亲。家父为亳州三中老师,酷爱象棋,早在我四五岁,家住农村时,其众棋友常聚在我家切磋棋艺,不下象棋的人是不知道那种感受的,有时候谁赢谁一盘,甚至走一步好棋都能让人兴奋几天,家父便是这种“棋迷”。但自十年前移至市区,父亲竟有种知音难觅的感觉。于是常在路边的棋摊看到他的身影,不是在与人下棋,而是在旁观棋。每次找到他的时候总让人又气又觉得好笑,但是在外几年,很少能见到路边棋摊,我便时常还会怀念亳州街旁那些“观棋者”,很想写篇文章——“观棋者说”,真是乡音乡貌难忘啊!
当然前面提起的吆喝声,也是不得不提的一种街道文化。不管是在亳州的大街还是小巷,经常都会有吆喝声飘荡,“卖馍”、“ 卖娃娃鱼”等等。记得小时候一听到“卖娃娃鱼”的吆喝声,就迅速地跑出去,要一碗满满的娃娃鱼,喝个痛快。当然,这些独特的声音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我时常在外地朋友面前模仿这独特的亳式吆喝法,逗得她们大笑。
在小街文化中,肯定会有不好的一面。大概是由于亳州人好面子,所以时常会因为一句话两句话,而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往往会有很多人围观。其实发生纠纷的缘由多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只需要一句“对不起”就够了。而这一点正是一些亳州人很难做到的。
虽然一些低俗的东西在冲击着家乡的文化,但在我心中保留的仍然是那简单的、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小街文化”,让我想家的时候,会微微笑,感到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