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亳州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都开始生火开张了,扯出的电灯将路边映得一片明亮。随之,陆陆续续,围拢的吃客们一拨接一拨,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一声高于一声,烧烤的孜然味、炒凉粉的熟蒜味、油炸馍的油烟味,还有油炸臭豆腐的臭味,一阵猛于一阵,伴随着菜入油锅的“吱啦”声,弥漫了整个街道,飘散在城市上空,将夜市渲染得别样温馨。
盛夏的傍晚,附近的居民懒于动手做饭洗刷,全家人拖儿带女,来到小吃摊前,你一碗甜稀饭,我一屉小笼包,尽情地吃起来。每日清晨上早班的人空肚子提前出门,来到小摊前,不是来半斤牛肉馍,就是要一碗狗肉汤,要么要上一盘韭菜煎饼,上面磕俩鸡蛋,就着咸稀饭、甜稀饭或者是豆浆,低头大吃起来,吃罢后推车高高兴兴上班去。光顾小吃摊的不仅有当地居民,也能经常见到外地的客人来品尝,笔直的西装,挺括的领带,也不妨碍屈身坐在矮矮的小板凳上,操着普通话及各地方言,极外行地问着各色小吃的做法,惊奇地打量摊主用两根细细的铁丝搅着面糊制作油炸馍,饶有兴趣地观看鸡蛋肉盒的工艺流程;晚上直到十来点钟,也能见到人们三五成群聚拢在小吃摊前,不用问,一看就知道是下了牌场来吃夜宵的,因为进入他们口中的虽然是油条烧饼,但口中议论的却都是“七条”“八饼”。这样的食客,各自选择最对口味的食品,尽情地埋头猛吞,因为不用担心无人埋单。牌场上的赢家从胜资中拨出一部分来付账,谁赢得多就谁出钱,这一规矩从牌场中延伸出来,并构成了亳州麻坛规矩的一部分。
麻坛有麻坛的规矩,小吃摊也有小吃摊的章程。小吃摊主喜欢扎堆,欢迎竞争,自由搭帮,共期双赢。打烧饼的热诚欢迎卖麻辣汤的,卖豆浆的积极配合炸油条的,天设地造,良马金鞍,生意相互照看,零钱代收代管,炉火相照,荣辱与共。纳入共同体的也不排除游弋的提篮小卖,冒着热气的毛蛋,金灿灿的嫩玉米棒子,卷着咸酱豆的手擀烙馍,充当着拾遗补缺的角色,同样也受到顾客们的欢迎。
风味独特的小吃是亳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亳州自己独具的古朴风韵,也融合了外埠美食的风格,这些皆因为明清时期亳州商贸发达,仅外地商务会馆就有好几十家,他们把各省菜肴的做法带入此地,时间久了,这些风味小吃就在亳州落地生根了,而且在传播过程中,还与当地的小吃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且这种融合还仍在进行之中。
亳州的特色小吃品种颇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物美价廉。有特色的小吃,不下十几种,如 :牛肉馍、锅盔、油炸馍、炸肉盒、粘面馍、豌豆馅、扁豆糕、扣炉烧饼、熏牛肉、稀饭、兔肉、油茶等等,还有在街面上见不到的,只有在过年时家家才做的麻叶子、油炸馓子、虎皮肉、原油肉。亳州风味小吃中最有特色的是牛肉馍。它是亳州独有的清真食品,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气扑鼻。该馍以牛肉、粉丝和佐料为馅,用上好的面粉做皮,馅皮层层相叠,制成直径为35—40厘米,厚3—5厘米的圆形饼,放在特制的圆形平底锅内用油炕,边炕边转边翻,约30分钟即可。入口油而不腻,香酥可口,为小吃中的上品。还有个小吃,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这就是油炸馍。油炸馍又称油杠,为亳州独有,其形似油条,却比油条短而粗,其味道也似油条,但比油条松软可口。相传清朝某年亳州城隍庙演“大班会”,当将“秦桧夫妇”拉出示众时,一对卖吃喝的夫妇,随手揪一块面丢进油锅里说:“炸死你这个秦桧!”那面团被油炸之后,竟焦黄蓬松,捞起来一吃“秦桧”,不想却十分可口。油炸馍就是这样起源的。油炸馍制作主要难在和面。和出的面,既要有发面的特征,又要有面筋的属性。面和成之后,用两根细铁棒拧出一块,拉扯成条,放油锅里细细一炸,外壳金黄,内里松软,食之别具风味。亳州还有一道菜叫太太鱼,源于清末武将、亳县姜县太爷之妻。有次,她无意中将鱼和本地特产粉皮一起入锅,结果发现粉皮吸收鱼汤后,鲜美无比,荤与素、浓与淡巧妙混合,传了出去,就成为本地一道名菜了。
这些风味小吃,是亳州悠久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小吃的里面,都有着有意思的传说,它给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美食的享受,生活的方便,就业的扩大,同时,它还牵动着游子们那思乡的情愫,唤回着童年的缕缕回忆。
不过,小吃摊点的管理确实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每晚留下的一次性筷子和塑料餐具,以及对交通的影响和市容的观瞻,也该好好抓一下了。笔者曾到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和开封,那里的小吃也很有名,他们将特色小吃聚集起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形成规模,又能让人一餐之内遍尝风味,他们这种做法,我们不妨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