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许多城父人都认为城父的历史要比亳州城早,因为城父这个名字本身好像是说这里是哪个城市的父亲。也许这样的解释是望文生义,但分布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却真切地告诉人们,这里确实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
纠结于现实与传说的回龙大寺
要从几个点入手写城父镇的历史文化,其实有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文化遗迹中选取吸引读者的所在。在陪同我们的城父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先去城父镇百尺河集,看回龙大寺。
由于近几年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现在从城父镇上去百尺河集的路要方便了许多,但到了百尺河集上的时候却遇到了一段坑坑洼洼的街道,穿过这段坑坑洼洼的街道,我们来到一个大院子前面,院子围墙和大门一看便知道是近年才修建的,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价值。从院墙外看,院里的建筑好像也是近年修建的。由于院子大门上了锁,陪同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到附近的村民家里打听找人开锁,我们则先绕着院墙来到了院子侧面。
从院子侧面,我们终于看到了一座古朴的青砖灰瓦建筑,这应该就是保存下来的回龙大寺原来的建筑。在青砖灰瓦建筑的背后就是赵王河,由于在不远的地方就汇入了涡河,所以这里的赵王河河床显得很深很宽。回龙大寺就建在赵王河岸上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
传说宋朝时候,为了方便东南的粮食运往京城汴梁和对东南用兵,就从京城汴梁(即现在河南省开封)开挖了一条河流到亳州境内与涡河连通,就是现在的赵王河。后来皇帝赵匡胤出外巡游沿赵王河顺流而下。这日,赵匡胤沿赵王河来到了城父,就要到赵王河入涡河的河口时,看见前面有一条大河,就问随行人员,前面是什么河,随行人员告诉他,前面到了涡河。赵匡胤一听,忙让人调转船头往回开船。原来,赵匡胤作为皇帝,认为龙是不能入“涡”(锅)的,入锅即有灾祸,太不吉利。后来当地官员便在此处修建了“回龙大寺”,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赵匡胤在这里调回船头。
传说是无法考证的,但既然是建在河岸边的庙宇,又以回龙命名,肯定是寄予了当地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回龙大寺所在的百尺河集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的码头,是远近几十里重要的渡口,可能也正是因为有附近群众的自发保护,回龙大寺才能保存下这些建筑。
我们绕了一圈回到大门处的时候,大门已经开了。进了院子看到的正如我猜测的一样,前面是一座近些年修建的大殿,其实严格说起来也算不上是大殿,只是一般的现代民房建筑,绕过了这座房子,才真正看到那座青砖灰瓦的建筑,这是一大一小两座两层的殿宇建筑,和一般的常见庙宇有所不同。
两座建筑历经风吹雨打,如今泛起了白色,殿身一楼的两个木制窗户也泛起了白色,看上去有些破旧,右侧窗户上方的殿身还被补上了一块正方形的水泥“补丁”。
大殿的正中摆放着赵匡胤的雕像,地上有一堆香灰。顺着殿身右侧窄小的石阶,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上了二楼,二楼的地面是木制的,一些地方已经有些缺损,陪同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说,当地村民非常相信回龙大寺,需要维修的时候,都是积极热情地自愿捐款进行维修。这几年大大小小的维修已有多次了。前些年,村民们集资为寺庙修建了山门,一位外地的禅师还捐资在大殿的右侧又修建了一个偏殿。
以前已经有我们的记者专门来进行过采访,文字和照片都见过,但当自己看完这个地方后还是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作为我市唯一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城父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属于地上的却不多,而回龙大寺是重要的一处。可是要让眼前的回龙大寺作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主要景观却不太乐观。有着精彩的传说,有着优越的人文环境,但我们看到的所谓维修和保护却实在是破坏了这种人文资源。
旷野里的四女孤堆
城父镇境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几乎都有美丽的传说,四女孤堆也不例外。
在皖北平原上,稍微高出地面的土堆总是能引起人注意,在城父镇铁营村的旷野里,一片茂密的柏树特别引人注目,这些柏树掩映的就是有名的四女孤堆遗址。
走进柏树林,可以看见四个高大的孤堆散布于柏树林间,每个孤堆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陪同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这些孤堆还要高大些,前些年由于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当地村民从旁边取土,削下了部分封土。
相传,古时城父曾经发大水,泛滥的洪水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玉皇大帝得知后,派了五位仙女,手捧黄土去城父堵水救城。来到城父后,看见风流神仙吕洞宾站在城墙上小解,害羞的仙女们急急弃土而去,遂在原野里留下五个土堆。以后每当洪水泛滥时,城父的老百姓都跑到这五个土堆上避难。后人为纪念这五位仙女,分别称为四女孤堆和一女孤堆(离四女孤堆较远还有一个土堆)。还有一种说法是玉皇大帝派了七位仙女,七位仙女看到风流神仙吕洞宾小解后丢下土形成了七个土堆,七个土堆分布在三个地方,有一个在一起,有两个在一起,有四个在一起,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一女孤堆、二女孤堆(在城父镇南头)、四女孤堆。也有当地村民说孤堆是楚王的墓葬,而文物工作者认为,所谓的四女孤堆其实是四座大型砖石结构的汉墓葬。不过,在对墓葬形制规定比较严格的古代,一般人的墓葬不会有这么高的封土。而根据相关记载,在城父历史上,春秋时期有两个小诸侯国的国君曾经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人生。
在四女孤堆周围的柏树林间,村民种植的小麦经过前些天雨水的滋润已经开始返青生长。陪同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四女孤堆处在农田中间,所以周围一直都是村民的耕地,包括现在周围的这些树木还是栽在村民的耕地上,所以也没有办法制止村民在孤堆旁边耕种。更让人不放心的是,少数不法分子一直对这些孤堆抱有非分之想,“小动作”不断。这个地方也被盗过,确确实实多次被盗,我们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管护。城父镇虽然一直安排专人看护,但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没有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
最近,有人提出借城父镇被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的机会申请资金,对孤堆进行保护。
被误解的章华台
在皖北众多河流中,流经城父并在这里注入涡河的漳河是一条不起眼的平缓河流,但就是在这条不起眼的河流附近分布着一些神秘的历史遗迹。
城父集东南约两公里的漳河附近的田野里,现在隐约可以看到两个略微高出周围的高地,两孤堆相距约200米,那就是二女孤堆。从二女孤堆往南,在刘庄东侧,一个高出地面三四米的土台被小河环绕了一圈,这就是著名的章华台。在当地人的观念中,二女孤堆和章华台有紧密的关系。
公元前530年,楚灵王发动了对徐国的战争,派司马督带领三百辆战车包围徐国都城,自己率大队人马屯驻干溪,以作声援。但是楚军多日攻徐不下,暴师于外,灵王意欲班师。就在楚灵王准备班师的时候,前线传来谍报称,楚军大胜,不久就可以消灭徐国。楚灵王大喜,遂留干溪,役百姓筑台建宫,终日以饮酒游玩,赏景打猎为乐。一般认为,现在干溪沟西侧“章华台”乾溪宫可能就是那时所建。
后来楚公子弃疾杀太子称楚平王。楚灵王失国,悲痛无比,终日啼哭。当时,城父为楚国忠臣申无宇的家乡。申无宇的儿子申石亥有两个女儿,细腰、貌美,楚灵王爱之。楚灵王失国后,申石亥为感谢灵王对其父的恩惠,命自己的两个女儿陪伴他。但灵王终日啼哭,几经转折,最后自缢于干溪。申石亥杀二女为灵王伴葬,遗迹成为两个孤堆,后人称之为“二女孤堆”。
在史籍中,章华台是作为楚灵王的“侈汰”罪证而记载的,“国民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说的就是楚灵王为建这一形象工程,几乎倾注了全国的人力财力。
章华台之所以出名还因为一名句“楚王好细腰”。传说章华台建成之后,楚灵王广搜细腰美女储之,所以有人以为章华宫又名细腰宫。
事实上,“章华”应该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美称。在《说文解字》中“章”被解释为“乐竟为一章”,显然是与丝竹金石之声相联系的一个字。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章台”,是专门用于举行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每一项活动都少不了乐舞的点缀。“华”在古代与“花”相通,带有华丽、豪华、漂亮的意思。但章华台这一美称变成了细腰宫,就是恨物及乌,被丑化了的灵王形象拖累了美轮美奂的章华台。
今天的章华台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宫殿和细腰美女的影子了,只是在村民耕种的土壤里偶尔可以发现一些碎砖瓦片。台中央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已经不知道在这里默默守护着高台多少年,银杏树上一条长长的红绫子随风飘动。为了保护古树,树的周围被用砖砌了起来。
伍员庄堌的几块石条
从章华台向北不远就是漳河,从一座破旧的老桥上小心翼翼过了漳河,我们就到了“伍员庄堌”,就是春秋名将伍子胥的庄堌遗址。据介绍,伍员庄堌遗址面积1.5平方公里,高出地面约两米。遗址被一条柏油路横穿,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如果不是路边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提醒,我们几乎看不出来脚下的土地高出周围多少。
陪同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1972年,当地村民在打井抗旱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西汉时期带有花纹的汉砖花墙、釉陶鸡、八仙人以及两块石门等文物。
看到我们比较失望,陪同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指着附近的一个村庄说,在这个村庄里还有几块当年出土的石条,据说是石门框。
于是我们驱车进了村庄。在一户村民的大门外,我们找到了几块长条石头,有两块已经风化开裂,但有一块有明显的凹面槽,很像是建筑的部件。
旁边的一位老人说,石头下面是一口老井,以前村里人都是吃这里的水,现在都有压水井了,这口井也没有人用了。村民就用这些原来在井边的石头盖住了井,至于石头是什么时候弄来的,她也记不清楚了。
据记载,伍员,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楚国人。伍员庄堌就是伍员随楚平王太子建居城父时的寓所。
期待擦亮文化名片
作为我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城父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这里的人们却守着资源没有办法利用。和大多数的皖北乡镇一样,城父镇也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在城父古城遗址上的城父集似乎还没有发展出古城遗址的范围。
如何充分展示古镇的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是当下城父镇干部群众正在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们正在利用历史文化名镇的牌子申请经费,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努力,我们今后会坚持做,首先就是保护好这些资源,”城父镇镇长李言保对于如何擦亮文化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打历史文化名镇和优秀旅游乡镇两张牌,突出五大特色,培植六大基地是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这中间,需要把传统历史文化与本地产业结合起来,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使两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