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祠——大三门
庄子祠俯视图
逍遥堂
濮池、鱼池桥
宋代庄子祠曾重建7次
庄子祠始建于公元1078年(宋元丰元年),距今约九百余年,由当时任蒙城县令的秘书丞王竞主持修建。
1995年6月,蒙城县在宋代庄子祠旧址上重建的庄子祠,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建筑专家张驭寰教授作总体设计,2008年至今,该县斥巨资进行了二期、三期工程的修建,增设了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庄子草堂、庄子养生院、五五池、逍遥池等新景观。全祠占地52亩,由仿汉代祠堂建筑群和东西万树园等景观构成。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据蒙城县庄子祠管委会主任于飞介绍,宋代修建的庄子祠,明朝天顺年间,被洪水淹没。明朝万历八年,也就是公元1580年,当时蒙城知县吴一鸾,捐资在县城东关重建庄子祠。重建的庄子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明代崇祯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蒙城知县李时芳再建逍遥堂,增建五笑亭和观鱼台,并镌刻“庄周故里”碑立于祠堂前。清朝的时候也重新修建过庄子祠。“今天我们看到的庄子祠是1995年由县委、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也是第七次重建庄子祠。”于飞说。
走上庄子祠里的观鱼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往下看,池水清清,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季节,水位不变,都保持在一米二左右深,它也暗喻庄子的思想源远流长。在濮池右边的建筑是五笑亭。然而什么是五笑,专家分解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指庄子超然物外,对人生五味付之五笑;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将名利付于一笑,这才是庄子。另一说是指庄子中的五个典故,指庄周梦蝶、濠上观鱼、鼓盆而歌、材与不材、讥骂曹商这五个典故。
主建筑逍遥堂纪念祭祀庄子
逍遥堂是庄子祠的主要建筑之一,它是纪念祭祀庄子的主要殿堂。逍遥堂前面的小广场,是用于搞祭祀活动的场所。走进逍遥堂中,庄子塑像置于大殿之中,左手捻胡须,右手握竹简,凝眉远眺,似思非思,静中有动,动静相合,非常符合庄子的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的人文性格。
在大殿东墙,一是“漆园为吏”的浮雕,主要史实取自司马迁的《史记》,浮雕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庄子在蒙城为吏时,能够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的直吏形象;西墙为“喻牛辞相”,典出《庄子·列卸寇》,讲述的是楚威王知道庄子很有才能,想招他来委以重任,就派两位大臣去请他,庄子笑着说:“千金是很重的礼物,相位是很高的职位,的确很诱人,可是你们见过那专门用来祭祀的牲牛吗?用上等饲料喂着,披着绚丽的彩装,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到了祭祀的日子,终于被牵入太庙宰杀了。人各有志,不可勉强,你想做官你快去吧,我宁肯做一条小鱼,在小溪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决不学那牲牛去上圈套。”
喻牛辞相描述了庄子以“牲牛”作比喻,情愿自由自在,而不愿困于庙堂之上的旷达的处世风格。庄子一生,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以龟为喻也好,以牛为喻也罢,总之,庄子不愿做官,这正是他一生不慕荣禄、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具体表现。
“庄周梦蝶” 典故设计出 “梦蝶楼”
说到庄子,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祠里的“梦蝶楼”的设计主要出自这个典故。传说,庄子白天高卧,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醒来后,还觉得两个臂膀如蝴蝶的两翅在飞动,他懵懵懂懂的看看四周,摸摸自己的脑勺, 自言自语地说:“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在梦蝶楼东西墙壁上绘制了三幅大型壁画,内容分别是庄子降诞、老子点化、辞官布道的故事。庄子降诞说的是庄子出世的一个民间传说,在冯梦龙著的 《三言》 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庄子是天上的一只大白蝴蝶,由于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园里桃花的花蕊,王母娘娘十分生气,命令青鸾把大白蝴蝶啄下凡间,庄子就这样在漆园这个地方诞生了。而在梦蝶楼二楼布置了庄子生平展览,全方位介绍先贤的成就和作品。
此外,庄子祠内还有个楼阁叫做南华经阁。于飞介绍说,尊崇道家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于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将庄子故里之隋山桑定名为蒙城县,同年二月追封庄子为 “南华真人”,称 《庄子》一书为 “南华真经”。所以,藏书的这座楼阁就命名“南华经阁”。
淡泊名利是其难得品质
根据传说,庄子的生活是贫困的,他在贫困的生活中却能够看破名利。在庄子的一些典故中,像讥骂曹商、以龟为喻、喻牛辞相等故事中可以看出,名与利是远远捆不住庄子的心,庄子的追求超凡脱俗,尽管他很贫穷,但他能够淡泊名利。
对待生死,他又是怎样的一种看法呢?在庄子《至乐》 篇中,讲叙的是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学生都来吊丧,不少人都哭得很伤心,而庄子却蓬头赤脚坐在棺材前,拿着一只瓦盆,一边敲、一边唱。庄子的好友惠子来了,很生气,上前夺下瓦盆责备庄子说:“你的妻子与你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还唱,太不像话了吧!” 庄子说:“我为什么要哭呢?人的生命本来就是由气变成的,人死了,就又变成了气,就像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一样,现在她死了,不过是安寝于天地之间罢了,我在旁边大哭,不是太不明白道理了吗?” 这说明庄子尊重自然规律的豁达心态。
到后来,庄子也快要死了。他的弟子们商量要把他厚祭。庄子得知后,非常反对,他说:“我死了,就是回归天地,我要用天地作棺椁,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作珠宝,与天地万物相伴,不是比什么都好吗?” 弟子们说:“我们是怕你被乌鸦、老鹰吃了。” 庄子心平气和地说:“放在地上让乌鸦、老鹰吃,与埋在地下让蝼蚁吃又有什么两样呢?”
于飞说,这是庄子对待死亡的态度,看似十分奇特,好像 “违情悖理”,为什么他能淡泊名利, 坦然面对生死,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 记者 刘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