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报司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刘勇

《蒙城人 蒙城事》一书载:“县城钟鼓楼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东接东环路,西接北大街,名叫三报司街。”为何有此别致的名字,街道一定有它的缘由,或者有美丽的传说,带着好奇,我在喧闹中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探知、寻觅。

据街上悠闲的在太阳下发呆的耄耋老者说:三报司以前是一座小庙,供奉了三个好官、清官。当时,庙就建在三报司街与北大街连接处的一个过街木楼上,香火鼎盛,人脉旺盛。你要知道“三”是三个人;“报”是因果报应,古人迷信,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要报”;“司”是主持。“三报司”是专为主持人间因果报应三个人而建的。这三个人可是历史上的大清官啊!他们是寇准、包拯、海瑞,他们公正无私,不畏权贵,执法严峻,断案神速。我想他们为官清廉的秉性大概是受道教圣贤庄子的影响,庄子“喻牛辞相”、“怒骂权贵”的高洁清廉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所以他们刚正不阿,铮铮铁骨。

三报司何时何人所建,又是一个难题了,史料中无从查起。有史学者说,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有很简单的记载:“始于清代”。三报司唯一能欣慰的是,庙不在了,街留下了。当年,我还是牙牙学语的孩童时,喜欢撒着脚丫子在街上摇风车。那时过街木楼就不在了,因“破四旧”三人塑像也全毁了。1996年,北大街进行仿古改造,在新的设计中过街楼也就没了,三报司街却保持了原貌,如名古物一样魅力无限,让岁月浸润着沧桑,承载着历史的烟云和现代的包容。

如今,阳光温煦着大地,故事依然还要继续。三报司街,每天还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默默地奉献着真情。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