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说】杏花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浪潮滚滚而来,老城区内,许多街巷慢慢消亡;许多村庄也渐无人烟,随之消失的,还有那流传千百年的美丽传说和人文故事。为了抢救这些“软遗产”,国家在第二次地名普查时,布置挖掘搜集地名故事,延长乡村、街巷文化,使其传承不绝。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也曾指出,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刊发一些地名故事和传说,让我们一起干了这杯乡愁,细细品读独属于亳州的乡情往事。

杏 花 村

杏花村坐落在西城门外,现在的曙光路桥一带。传说这个村子从前很大,南北有七里多长,从西门外一直延伸到涡河岸边的大栅子门旁边。

杏花村里开杏花,这杏花与黄巢造反的故事有关。

黄巢在丛中寺祭了宝刀,打出“冲天均平大将军”的大旗,带领大队人马攻打亳州城。遇兵遇匪,老百姓只好举家逃避,叫作“跑兵反”。黄巢骑在高头大马上,远远看见跑反的人群中有个年轻的妇女,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娃娃,背上背着一个六七岁的娃娃,心中大怒:都说贪官心术不正,这一个民妇,心眼竟也不平——哪有这样偏心的?背着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扯着的,保不定是人家的娃娃。

他带着队伍拦住了妇人的去路。手按刀柄,怒目圆睁。妇人吓得浑身发抖,拉过两个孩子,跪在地上磕头,哆哆嗦嗦地求道:“军爷饶命,军爷饶命!”

黄巢喝道:“你这妇人,心眼如此不平,我为何要饶你的命?”

妇人惊恐地回道:“将军,小妇人不敢啊,我心眼哪里不平,求将军指点!”

黄巢怒道:“哪里不平?你身边就有不平!你这个大孩子有手有脚,身体健壮,没有残疾,你为何背着他,反让这个小孩子跑路?显然,这个小孩子不是你亲生的,你的心平在哪里?”

妇人面色放松下来,小心地答道:“回将军的话,这个大孩子今年六岁,是我侄子。我那兄弟已经亡故了,只有这一棵独苗,不能再有闪失了。故此,我不敢撒手啊。这个小孩子是我的儿子,今年四岁了,即使夭了,我还年轻,还能生养,我扯着他,心里安泰……”

黄巢用马鞭一指,士兵们把大男孩抱了过来。黄巢指着马前跪着的妇女问:“你叫她什么?”

孩子答:“她是俺婶娘。”

黄巢一抖马鞭,连说三声好、好、好,是个有公平心的贤良妇人。面色和蔼下来,看看四周,有一棵杏树,一指妇人说:“你站起来吧,兵荒马乱的,你一个妇人,不用跑反了,从那儿把杏花折下一枝,插到你家院门上,就没有人敢再为难你了。”回头对卫队说:“传我军令,凡院门插杏花者,不得进门骚扰。遇有乱兵,要妥善保护!”一拍战马,攻城去了。

妇人谢了恩,扯着俩孩子,折一枝杏花就往家奔,一路上,遇见谁告诉谁——门插杏花,可保平安。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西城门外家家户户都插上了杏花,一直插到了大栅门。

攻下城后,城外驻的都是兵,却没有一个敢进百姓家门的,见了插杏花的人家,都保护起来。虽然兵荒马乱,这一带家家户户都平安无事。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官府到处贴布告,说黄巢杀人八百万,血流成河。可是亳州西关一带老百姓却记着黄巢的恩情,凡是受过保护的,家家在门口栽一棵杏树,一到正、二月里,春暖花开,这里就成了杏花海。

后来,这一带成了一个大村庄,名字就叫杏花村。

讲述人/刘瑞成等 张超凡/整理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