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蓁蓁
曹操有七女,其中身世最传奇者当属金乡公主。公主的一生,可谓步步惊心。其命运之不堪,比起“汝何故生我家”,被生父斫断左臂的明朝长平公主,还要凄怆哀丽千倍万倍。
乱世飘零帝女花
金乡公主曹氏,名不详。东汉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魏武帝曹操女,母尹夫人,夫君是她同母异父的兄长何晏。
何晏,字平叔,河南南阳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孙子。父亲何咸早逝,母亲尹夫人风姿卓然,文君新寡、梨花带雨的样子别有媚人心处。再加上曹家素有收割寡妇的优良传统,曹操便将当时身怀六甲的尹氏纳为妾侍。尹氏带着遗腹子嫁到曹家,何晏一出生就成了曹操养子。
《世说新语》堪称半部何晏传,在“言语、文学、识鉴、赏誉、品藻、规箴、夙慧、容止”各章节中都有登场。“夙慧”里的何晏年方七岁,明慧若神,曹操有意收其为子,随曹姓。某日有人见何晏蹲在地上画了个方块,自己蹲在里面,问他何故,何晏说:此乃何氏之庐也。有人告诉曹操,“魏武知之,即遣还。”
从何晏来说,幼时在魏宫之内,即自处于“画地令方”的“何氏之庐”,也不愿与曹操诸子“长幼相次”,理由是“礼,异族不相贯”,也即是上引《曲礼》所说的“定亲疏”、“别同异”。不但如此,拒绝曹操的收养,自处于“何氏之庐”,对何晏来说,所显示的更是儒家的“孝行”。何晏小小年纪便如此颖悟,曹操大喜,从此“奇爱之。”
何晏是著名美男子,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白日纵酒,青春放歌,通宵达旦地开办文学沙龙,还率先服用五石散,苏轼曾说嗑药肇始于何晏,是中国历史上嗑药第一人。
何晏因体弱,乃自合药剂,由于“寒食散”药性猛烈,在汉时服用者尚不多,所以他在改进了前人的方子后方始服用,后自我感觉良好,遂大力提倡,终成累世之风。
同时五石散珍贵不易得,所以到后来服用此药竟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有假装“石发”来表示自己富贵身份者,《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侯白《启颜录》载:“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乃有热者,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要人竞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同伴人曰:‘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发。’众人大笑。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
恨众生不见我狂耳
五石散的毒副作用,苏轼的考证是:“凡吃过这药的,背生痈疮并伴随呕血,等于服毒,当世之人不可能不知。” 但在大才子、大名士、天王巨星、国民老公何晏的感召下,由魏晋至唐,名士们趋之若鹜,历时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真是死了也要爱啊。
晏“美姿仪,面至白”,人称“傅粉何郎”。后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为妻,封列侯。而金乡公主,就是何晏同母异父的亲妹妹。
日日服毒,外加这样的人伦惨剧般的残酷婚姻折磨,何晏的行为越发癫狂,曹丕就曾指着鼻子骂其为“假子”,因为何晏经常故意和他穿一样的衣服招摇过市。
到曹叡继位,人皆言何郎傅粉,曹叡想看看这位姑父是不是真的扑了粉,就在某个夏天的正午召其入宫,何晏满头大汗还没来得及擦,曹叡就赐上热汤饼,也不安排人摇扇送风,何晏吃完以袖揩面,越擦越白,曹叡这才叹服。
何晏是正始名士的代表,他们为政以静,出声玄远,看起来也是名士风度,却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在魏晋之际,曾围绕“有”和“无”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这种争论,正是反映当时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矛盾。他和王弼一样,都是通过对《易经》、《论语》、《老子》的注释,阐述自己的观点,企图把儒家的“名教”和道家的“无为”学说结合起来,以此为当时世家大族服务。何晏和王弼同属于“贵无”派,和后来的“崇有”派相水火。
何晏又通过所著《论语集解》一书,发挥孔子的微言大义,以求“援老入儒”,用玄学家的思想观点,来解释孔子的思想。在《论语·雍也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解释为:“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在《论语·公冶长》中将“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解释为“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得而闻也”。
何晏如此注解《论语》自有其社会原因和功利目的。由于当时社会动乱,政权更迭,如杀死皇帝篡权夺位等都是不守纲常“名教”的行为。魏晋形成的门阀士族大地主阶级深感完全遵循儒家经典行事有许多限制,于是便乞灵于古籍,企望以符合他们行为的解释,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于是便产生了“援老人儒”的经训玄学改造。
何晏曾写下一首《言志诗》,内容颇耐人寻味。
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
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
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
从幼年开始,何晏即“明惠若神”、“慧心独悟”,得到人们的“贵异”,并为曹操所“奇爱”,从此逐渐获得“重名”。其次,尽管何晏拒绝曹操的“欲以为子”,但终究成为曹操的女婿,“与魏姻戚”。再次,在曹爽、司马懿的争斗中,在“识者”已经“虑有危机”的情势下,对何晏来说,当然更切身感到危机的严重。
妾有容华君不省
从司马懿看来,何晏是曹魏的“姻戚”;曹爽执政后,他又是掌管选举的吏部尚书。从曹爽看来,何晏与司马懿的“腹心”郑冲、苟额共同编纂《论语集解》,又由司马懿奏请,与王肃等“诸儒”参与《孝经》的注释,而且同情应璩,于曹爽“多违法度”表示不满,这当然意味着对曹氏的背叛。尽管何晏竭力自处于这次争斗之外,但又十分明白,这种困境是难以自拔的,上引《言志》诗即充分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何晏将自己比作遨游太空的鸿鹄,虽身居高位,却常怀忧惧,一旦落入“大网罗”之中,“忧”、“祸”将接踵而来,反而不如日唼浮萍的游鱼,旷然自得,长久安宁,为什么自取这种惊恐呢!所谓“内虽怀忧,而无复退也”,今天锦衣玉食,明天就箪食瓢饮;方才断人生死,转瞬头就为人所断。何晏叹息命如转蓬,所“惧”正在这里。
何晏与金乡公主成婚,被赐爵列侯之后,愈发骄矜,主持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何晏积极参政,而他的政治伙伴也几乎都服用五石散。服药之后无限膨胀,相互吹捧,彼此承认才干,形容自己一干人是“诸神”。家里经常莺歌燕舞,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金乡公主这个老实本分的妇人,日子一天也不得安宁,每天都生活在嫉妒、担心、惶恐、厌恶中,又发不来狂,只能日日抑郁哭泣。
公主回去探望母亲时,向母亲哭诉:“何晏一天比一天胡作非为,一定会惹祸上身的,我和孩子到时去哪里求得活路呢?”哪曾想母亲听罢,竟然喜笑颜开地说:“那你就用不着妒忌了呀!”
金乡公主所预感的“祸事”,不久就来临了。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依附曹爽的名士尽入司马懿狱。司马懿下令由何晏司审。这个决定让何晏产生了错觉,以为此乃苟活之机,这位魏晋谈玄第一人此时务实得令人发指,“穷治曹爽一党,不惜株连”。案件审结后,何晏呈上乱党名单,司马懿不动声色,问:就这些?
何晏连忙又数了一遍,诚惶诚恐地答,对,就这七姓。
司马懿又问:不是八姓吗?
何晏此时方醒,问:莫非还有我?
司马懿笑:何平叔果然聪颖。
何晏不日被诛三族。司马师派手下去抓孤儿寡母,金乡公主的母亲跪在地上一手搂住孩子,一手“搏颊”,左右开弓,血染粉腮,泣求放条生路。司马懿早就听说公主的事迹,认为公主颇有见识,非与何晏同流合污之人,也就网开一面,放了公主母子。
《魏末传》说何晏和金乡公主是同母异父兄妹,但是同时说金乡公主之母是沛王太后(即沛王曹林的母亲杜氏)。裴松之对此进行了辩误:《魏末传》何晏取其同母妹为妻,此缙绅所不忍言,虽楚王之妻女胃,不是甚也已。设令此言出于旧史,犹将莫之或信,况底下之书乎!案《诸王公传》,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晏母姓尹,公主若与沛王同生,焉得言与晏同母?另外,《昭明文选·吊魏武帝文》引《魏略》曰:太祖杜夫人生沛王豹及高城公主。高城公主是否金乡公主曾经的封号不得而知,亦可能杜氏另有一女获封高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