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美食的“前世”与“今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感叹,如今的孩子怕是吃不到正宗的蒙城小吃了。儿时的 sa 汤店,几乎每家门上都有肥硕的老母鸡高高悬挂;诱人的烧饼摊前,掌柜的用火剪挑起烧饼上的油酥后递给欢天喜地的孩子。那些场景那些人,早已成为陈年旧事,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同样消失的,还有与美食有关的传说。据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路过蒙城,某农妇为其煮一碗汤。皇帝问这事啥汤。随从顺势接下茬道,对啊,啥(sa)汤。是真是假,不会有人真去考证。这传说老一辈子耳熟能详,时下的年轻人,是不懂这些的。

一边是老蒙城人浓厚的回忆,另一边是物价的飞速上涨带来的食材的精简。如今,你很难从一碗油茶中捞起十颗花生,绵软可口的面筋更是难觅踪影。我们口中念念不忘的美食,让年幼的一代如同嚼蜡。他们在洋快餐店流连忘返,似乎那才是真正的美味。

不止一次设想,将来若失业就盘下门面,经营正宗地道的传统美食,要足料慢工,店名我都想好了,名曰“老蒙城”。说起来,还真有一家酒楼推出所谓“功夫sa  汤”,完全按照传统做法改良而成,在sa  汤里添加炒米、香菜等,味道更加香浓。可惜,后来酒楼关门,再也喝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舶来食物开始不断碰撞我们的味觉神经。如坐标新附小的梅干菜肉饼逐渐成为新宠。摊主熟练地将肉糜与梅干菜搅拌成馅,揉进面里放炉子上烤制。出锅的成品其貌不扬,但一口咬下就香气扑鼻。只是那摊主来无影去无踪,商贸城、新附小、庄子小区来回转圈,可遇而不可求。几日不见,我这个吃货必定骑着山地车到处寻觅,只为解馋。

比较经典的当属椒麻鸡,最早在棉麻公司售卖,一夜之间吸引众多食客。这个吃食是麻辣口,烹制过程中放入大量葱、姜、辣椒,完全靠汤底提味,吃一块鸡肉,再夹几块鸡血和吸收汤汁的豆皮,更加麻辣爽口。现在,椒麻鸡已遍布蒙城大街小巷,成为蒙城百姓饭桌上常见的一道菜。

时光在流逝,生活在继续, sa 汤店照例在清晨迎来八方食客,各色小吃的沿街叫卖声依旧此起彼伏,传统小吃也罢,外来美食也好,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酸甜苦辣,更是百味人生。(正大前)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