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写 华佗纪念馆的来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华祖庵位于市区永安街,走进山门就会发现东大殿影门墙上,镶着一块石匾。石匾正面刻着五个大字:“华佗纪念馆”,行笔如龙飞凤舞,字体雄健有力。这是已故考古学家郭沫若的亲笔题词。石匾背面综合记录了华佗一生采药、制药、行医救人的不朽业绩。石匾右下方的落款是铁笔周涛。

周涛,谯城区观堂镇张各村小周庄人,十里八乡都称他铁笔周涛。解放后至1970年,周涛在原亳县人民法院工作,1970年9月调回观堂公社工作。每当人们问起“华佗纪念馆”石匾时,周涛老人总会说起神医华佗的一段故事。

华佗字元化,谯城区华佗镇小华庄人,是东汉末年的神医。他不图名利,拒为官,常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江苏等地,精通内、外、妇、儿科。家乡人为纪念华佗,在老家盖了“华祖庵”,庵内有大殿、西殿、东殿、禅房、文化草堂,五禽戏练坛等建筑。

1961年,原亳县人民政府计划把华祖庵维修扩建成“华佗纪念馆”,原亳县文物管理部门把整理好的材料寄往北京,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同志为“华佗纪念馆”题词。同年,接到郭老回信,人们不禁一愣,信封内没有题词,人们在猜测:难道郭老工作忙,忘了把题词装入信封吗?后来,经过反复细看郭老寄来的信封才恍然大悟,信封上的安徽省亳县“华佗纪念馆”收,“华佗纪念馆”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不就是最好的题词吗?

“华佗纪念馆”题词寄来后,文物管理部门的同志找了好几位石匠师傅,请他们在石匾上刻“华佗纪念馆”,但是,他们都不敢接受刻匾这个活。当时,在亳县法院工作的周涛主动上门接受了这个任务。原来,周涛的老家在涡阳县龙山镇东周庄,他父亲、祖父都是以刻碑记为生,在涡阳龙山一带名气很大。周涛看到“华佗纪念馆”字体小,石匾面积大,就用白纸套描了“华佗纪念馆”,然后用灯光放大字体,贴放在石匾上,经过数日精雕细刻,“华佗纪念馆”五个大字耀眼在石匾上。

历经数年,每当人们提起这段往事,周涛老人总是自豪地说:“我能把郭老的题词刻在石匾上,让人们欣赏,这是我人生中的最大一件乐事”。  

焦布泉 苏士领 整理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