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黄绢幼妇:一个美丽的阴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罗永伟

黄绢幼妇是个成语,意思是绝妙二字的隐语。成语构成的是一个美丽与阴谋共存的故事,且与亳州有关。

话说东汉后期,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少女名叫曹娥,为了寻找落水身亡的父亲尸首,毅然投身水中搜寻,最后也被江水吞噬,成为“孝女”的典型。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长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彰其德行,先使属吏魏朗操笔,久而未出。随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提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碑以载孝,孝以文扬。时文坛领袖、大书法家蔡邕路过上虞时,特地前往观碑。由于赶到时天色已晚,蔡邕就在夜色中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阴面题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然后就离开了。至于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由于蔡邕始终没有解释,时人均不得解。此碑后经多次损毁重修,书法名家王羲之、蔡卞(王安石女婿),镌刻名家吴茂先,名人韩愈、宋高宗等参与其中,遂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曹娥碑》。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营为雄踞一方的政治军事集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的曹操也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自然对《曹娥碑》有所了解。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曹操率兵出潼关,途经蓝田,悉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庄上。曹操与作为文学艺术家的蔡邕、蔡琰(蔡文姬,创作古曲《胡笳十八拍》)父女交情很深,作为文学青年时的曹操曾得到文坛领袖蔡邕的大力举荐提携,以后更有曹操派使者去匈奴用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赎回蔡邕女儿蔡琰并亲自安排将蔡琰配给才俊董祀的报恩壮举(文姬归汉)。所以,曹操决定让军马先行,只带百余骑卫近侍前往庄上拜访。当时,蔡琰丈夫董祀在外地做官,只有蔡琰自己在家。忽闻恩人到家,蔡琰急忙出门相迎。礼毕,曹操看见壁上悬挂着一幅图轴,便产生了兴趣。蔡琰就将曹娥孝行、度尚立碑、先父摸碑题辞的故事完完整整的介绍给了曹操。曹操接问蔡父题辞的含义,蔡琰却说:虽是先父所题,实在不解其意。

曹操转问众谋士有谁能解?大家面面相觑,纷纷言不能解。只有主簿杨修拱手作答:此乃辞语谜面,我已猜出。曹操见状,马上挥手制止,说道:“你暂不要讲,给我思考一番。”曹操遂与蔡琰告别,一行人大约走了30里路,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已猜到,你先说出你的答案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娟”就是有色的丝,是“绝”字的组合;“幼妇”即少女也,乃是“妙”字的组合;外孙为女儿之子也,是“好”字的组合;“齑”乃受五辛之器具也,受旁添辛字,是个“辞”(辭或辤)字的组合。四个字合起来,不就是“绝妙好辞”吗!曹操听后,不禁拍手称好并称许杨修“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于是,后来就有了“有智无智隔三十里”的谚语。再后来又有了“故事开始与阴谋和血腥搭了边”的历史传说(杨修因聪明误而被曹操杀掉)。造化弄人,这个成语故事只能让我们感叹:在那一世,封建士子杨修因为才情没有了后来,在今世却成全了上虞中国字谜策源地的美丽地位。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