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擅用“地道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魏斌

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都曾记得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平原抗日军民在敌人残酷“扫荡”的恶劣环境下,与敌人开展地道战的故事。他们利用地道神出鬼没的特殊优势,把侵略者打得魂飞胆战,无处躲藏。神奇的地道在那场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古代曾有许多地道战的战例。

古代地道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左传》就有“阙地为遂”、“宵突陈城”等记载。这里的“遂”、“突”就是从地下穿过的意思。因此,古代称“地道”又叫“隧道”、“地突”。

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善于运用“地道”作战的高手。

有资料表明,从东汉建安三年(198年)到魏甘露三年(258年)的60年间,交战各方共使用地道达9次之多:建安三年,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与袁尚的邺城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魏黄初四年(223年)曹真与朱然的江渡之战,魏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昌之战,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魏甘露三年(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山谷口之战。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逝世,生前共发生过5次“地道战”,其中直接与曹操有关的就有4次。由此可见,曹操对地道的使用和利用地道作战的战略已有相当研究。

据《许昌日报》载,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但许昌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特别是北有袁绍,东有吕布,南有张绣,许昌三面受敌,形势十分严峻。曹操采纳谋士郭嘉的“地下用兵”之计,选精兵一万,假借筑阅兵台用土为名,秘密挖掘地道。曹操身先士卒,亲自挥锹破土,士兵更是干劲冲天,不到半年光景,就挖成了长达40余里的藏兵洞。曹操自从有了藏兵洞后,能攻能守,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以后曹操多次利用这40里通道神出鬼没,屡出奇计,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问鼎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① 。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围在安众(今河南省邓县东北),《三国志·魏书》有:建安三年“三月,公(曹操)围张绣于穰(今河南邓县)。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这是曹操把地道用于撤退方面的战例。

建安五年(200年)8月,曹操率2万部众与袁绍10万大军战于官渡。双方相持阶段,袁绍“为地道攻(曹)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②。”袁绍利用地道突袭曹操,被曹操识破,曹操采取在营寨四周挖壕沟的方法,待袁军地道口暴露在壕沟,便出奇兵杀之,破坏了袁绍的“地道战”。这是曹操用于反“地道战”战术的战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将曹操部将、堂弟曹仁围在樊城。曹操派徐晃救援,徐晃按曹操的授意,挖地道穿过关羽的营寨同曹仁取得联系,曹军里应外合,樊城得以解围。这是曹操将地道用于通讯联络方面的战例。

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的“地道战”已被历史湮没,当时用于“地道战”的地道也早已难觅踪影。

1969年随着市民“深挖洞”的铁锹,一座埋藏亳州地下千百年的古地道露出它的峥嵘。据专家考证,这就是传说中的“曹操运兵道”。人们没有理由怀疑,一代杰出的军事家曹操,实实在在把一座“地下古长城”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让家乡人民一睹它的奥妙、恢宏。

现在,我们可以零距离领略古地道的真容。

说它规模宏大,古地道以亳州城最高点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纵横交错,绵延幽深,直至城郊。目前已查明近6千米长。

说它结构复杂,古地道在建筑结构上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4种;在建筑形式上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构筑地下军事设施的技术水平。

说它设施完备,古地道内设有灯龛、通气孔、传话孔、猫耳洞、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中心等多种军事设施。这些设施就是在今天的战争中也基本能满足地下作战需要。

说它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极善于运用谋略,古地道就是他施展计谋的最好载体。亳州有谚语曰“曹操的兵点不清”,怎么点不清呢?他就是采用地下道这种战术,把有限的兵力通过地道从城外向城内往复输送,造成源源不断之势,以迷惑敌人,出奇制胜。这正是曹操“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治军方略的体现。

①刘革雨《告诉你,许昌城下有一道地下长城》《许昌日报》2006.9.3

②见《资治通鉴》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