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烈士陵园建成于2015年,近千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不乏过家和、罗会廉等蒙城人耳熟能详的知名烈士,也有普通烈士以及无名烈士。自陵园建成开放以来,这里已经成为蒙城社会各界人士缅怀革命先烈的圣地,年接待量达7万多人次。
缅怀革命先烈。
为烈士建设“新家”
清明节将至,连日来,蒙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县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烽火岁月。“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很多来祭扫的单位和人员,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讲解员刘彦利说。
记者了解到,蒙城县是安徽省民政厅认定的重要革命老区,也是新四军四师开辟的苏豫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淮海战役的前沿战场和重要大后方。“蒙城是中国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地点,多次发生过惨烈的抗日战斗,因此蒙城烈士很多。”刘彦利告诉记者。
长眠于烈士陵园的,既有蒙城人耳熟能详的烈士,如蒙城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过家和烈士、新四军侦察科科长罗会廉烈士,也有普通烈士以及无名烈士。而每一座烈士墓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015年之前,蒙城县烈士陵园位于城区万佛塔公园内,占地面积和拓展空间有限。为更好地发挥烈士陵园应有的红色教育作用,蒙城县投入近2200万元新建了占地65亩的烈士陵园,并将境内零散的200多座烈士墓搬迁于此。
更多烈士在“集结”
走进蒙城县烈士陵园,笔直的景观大道向前延伸,路两侧栽植的青松、玉兰、丹桂、红枫等花木迎风摇曳。景观大道中间是一条长长的水道,里面有四块浮雕,主题分别是“坚守蒙城”“浴血抗战”“鱼水情深”“庆祝胜利”。
景观大道的尽头是悼念广场,广场中间是烈士纪念碑。悼念广场高9.22米,象征着为蒙城解放光荣牺牲的922名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9.48米,寓意蒙城于1948年胜利解放。
“922人是以前统计的烈士人数,目前确认的烈士人数是981名。”蒙城县烈士陵园负责人王红丽说,蒙城县正在开展寻找烈士和“烈士回家”行动,后续还将有更多的烈士安葬于此。
陵园最南端是烈士事迹陈列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展区面积650平方米,共分为五个展厅,分别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烈士的光辉事迹。
红色圣火永相传
蒙城县为全省68个革命老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当地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蒙城同样涌现出许多英勇无畏、舍己救人的英雄烈士。
为让红色故事更好地流传下去,2022年11月份,蒙城烈士英名墙在蒙城县烈士陵园正式落成。烈士英名墙长10米、高2.9米,981位烈士的姓名整齐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
记者从蒙城县烈士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这些烈士牺牲的时间分别为:1位牺牲在土地革命战争、193位牺牲在抗日战争、414位牺牲在解放战争、273位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100位年代不详。将这些烈士的名字镌刻在英名墙上,是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和缅怀英烈,铭记他们的功勋。
近年来,蒙城县烈士陵园被评为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蒙城县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蒙城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瞻仰革命先烈,年接待量达7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