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爷”的衰落与重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利辛县巩店镇白鸡社区,生长着一棵500多年的柿子树,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这棵古柿树的传说,贾姓村民都把此树视为他们的祖宗树,并尊称为“柿树爷”。

白鸡社区古柿树。

相传为朱元璋的救命树

白鸡社区位于利辛县和太和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这个本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一棵古老的柿子树而闻名遐迩。

古柿树位于白鸡社区西贾庄的一处老宅旁,据说为贾姓祖先所栽种,树高约12米,树干周长约290厘米,经林业部门科学测算,树龄超过500年,现为安徽省一级古树。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古柿树有着很多传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相传,元朝末年的一个秋天,朱元璋曾来到白鸡社区一带讨饭。由于几天都没讨到饭吃,朱元璋饿得头昏眼花。正在他虚弱至极时,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前面有一棵大柿树,树上结满红红的柿子。朱元璋用尽最后一丝气力爬到树上,摘下几个又大又甜的柿子吃下,总算得以果腹。临行之时,朱元璋对着柿子树深鞠一躬,承诺日后若是发达,必会前来报恩。

后来,朱元璋南征北战成就大业,果然不忘恩情,册封这棵柿树为“凌霜侯”,并建庙纪念。时至今日,朱元璋与救命柿树的传说,仍旧在白鸡社区村民中口口相传。

“我们贾姓人都尊称古柿树为‘柿树爷’,认为它是有灵性的,村民们每年正月初六都来树下跪拜,祈求平安吉利、事事(柿柿)如意。”一位白鸡社区西贾庄村民说。

屡遭重创仍顽强生长

寒来暑往,风吹日晒,如今,这棵古柿树已不复往日茂盛,

记者看到,这棵柿子树部分树枝表皮脱落,树干底部还有一个大洞,一侧的树枝连根折断,像一个伤痕累累的老者,但仍然顽强生长。

“我小时候,这棵老柿树长势非常好,枝叶茂盛,树冠长10多米,一直伸到房檐上,现在整棵树还没有以前的一片树枝茂盛。”80多岁的村民贾从业回忆道。

村里的年轻人贾云龙也记得,自己小时候柿子树南侧的树枝还没有断,他和小伙伴们常常来此玩耍:或是躺在粗壮的树枝上睡觉,或是爬上树摘柿子,或是在树荫下嬉戏打闹。

“几十年前的一个春节,有人放炮烧香导致柿树起火,当时全村人提着水桶来救火,树干上烧了一个洞,至今仍存在。”贾从业说,以前生产队的青秫秸都放在这棵树上晾晒,养的牛也拴在树干上,树枝不堪重负,断了不少。

“说到底,还是村民缺乏保护古树的意识,才让这棵柿子树饱经创伤,真的让人感到遗憾和痛心。”贾云龙说。

好在近年来,林业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安排了专门人员养护古柿树,在树木周边围上了一圈铁护栏,用木棍支撑树干,竖立了保护标识,还会定期巡查和处理病害。

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逐渐意识到,古柿树是村子的宝贵财富,他们不能一味地向“柿树爷”索取,是时候好好照顾它了。

古柿树引发新产业

最近正是柿子采收的季节,在白鸡社区帕依果树种植农场,一个个火红的柿子,宛若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梢。

“受‘柿树爷’的影响,我们村里一直有种植柿子树的传统。”帕依果树种植农场负责人贾静说,他从小是在古柿树下玩耍长大的,对柿子有很深的感情。

带着这样一种情怀,为了发扬白鸡社区的柿文化,2018年,贾静开始规模种植柿子树。他通过学习考察,从山西引进了翠甜柿进行种植。

“这个品种好管理,果实从树上采摘下来就能直接食用。”贾静说,翠甜柿从9月中旬开始陆续上市,整个采摘期可以持续到12月上旬,平均亩产4000多斤,亩均收益能达到8000元。

在贾静的带动下,白鸡社区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植的都有柿树。柿子种植投入不大,可以利用闲置区域见缝插针式地种植,这对于一部分家庭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增加收入的不错选择。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增加规模种植面积,拓展柿酒、柿饼等延伸产业,与文旅观光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柿子产业。”白鸡社区党支部书记韩恒印说道。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