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白果树,一个村庄的文化根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树木是一个村落的根脉,也是一个村落历史的见证。在蒙城县王集乡白果村,有一棵1200多年的银杏树,漫长的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它见证了多少时代变迁、多少人生轮回,就像母亲一样,护佑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

白果村的千年银杏树。

古银杏树“儿孙满村”

银杏,落叶乔木,高大挺拔,寿命极长,有“寿星王”“活化石”之称。其果实为白色,且呈椭圆形、卵圆形或圆球形,因此银杏树也被称为白果树。“过去,村庄命名多以姓氏、大树命名,因此我们村被称为白果村。”白果村村民告诉记者。

在通往白果树的村道两旁,种植了不少银杏树,村民称其为银杏大道。初冬时节,记者开车行走在银杏大道上,高大的银杏树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村庄,金黄的树叶勾勒出一条“黄金大道”,行走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这棵古银杏树是何时栽种的呢?据村民介绍,古代,当地有个姓乌的人,曾是朝廷高官,人称“乌老”。乌老在白果村建造了一座花园,叫乌家花园,里面栽了两棵白果树。这个花园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两棵白果树。

当地至今流传着一句话“朱洪武起初,大树两棵。”从这句话可以得出,早在明朝初期,这两棵白果树就已经非常高大了。

“我们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村里广泛种植银杏树,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白果村党总支委员张标告诉记者。

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白果村组织撰写了白果村村史,在千年白果树周围打造了银杏公园和银杏文化长廊,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凄美爱情伤别离

在白果村,关于银杏树的传说有不少。

相传,一对恋人因抗拒封建婚姻双双殉情,死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合葬一起,但未能如愿。数年后,两座相距半里地的坟茔上,一南一北长出了一雄一雌两棵银杏树,天长日久,越长越大,渐渐地枝理相连。

村民根据这个传说和两棵树结的果实差异情况,称南面的银杏树为母(雌)树,因为它的果实较大,也饱满些;北面的银杏树为公(雄)树,因为它的果实较小,也不那么圆滑。

两棵树一南一北,各占一块地方,相距200多米,南面的一棵大些,要六七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过来。北面的一棵稍微小些,但也有五六搂粗。两棵树都很高,枝丫伸到半天空,几里路外就能看到。

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让人伤感不已。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只看到了一棵银杏树,另一棵去哪儿了呢?“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因发生火灾,雄树被大火烧死,让村民们惋惜不已。”张标说。

年长的村民回忆,当时的火势很大,再加上树高、水远,村民们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葬身火海。

如今,只有一棵雌银杏树孤独地矗立着。

“百子救母”计划

雌银杏树同样遭受过火灾和雷击,一根粗枝被击断,另有一根粗枝被烧枯,现在仍然能够看到烧过的痕迹。它还遭过一次火灾。一次逢会,树下聚集了很多人,有人把旱烟火磕到了干枯部分,于是燃烧起来,以致把树干从底到上烧空了。也有人说,这场火灾是小孩烧毛豆引燃的。

“古树名木保护标识牌”上写着,该银杏树的编号为10445,树龄约1200年。记者数了一下,这棵千年银杏树有七八个树杈,其中4个树杈已经完全枯死。不过神奇的是,树干中心的树洞里居然长出了一棵小树来,人们称之为“飞来的树”。

为挽救这棵不断老去的银杏树,2017年,王集乡实施了白果树“百子救母”计划,在其四周栽种了几百棵银杏树。

不仅如此,王集乡政府还以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为契机,建设了一条700米长、6米宽的银杏大道,并以古银杏树为中心建设了“银杏公园”,在周边种植了百棵银杏树,将古银杏树开发为优秀传统文化古村落和美丽乡村旅游景点。

白果村的人无论走得多远,银杏树永远都是他们心中的“家”。

村民刘辉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每次回来都会来看一眼银杏树。“小时候我经常来树下玩,有时还会和小伙伴们爬到树上。每次看到它,心里都会特别安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这大概就是我们离不开它的原因吧!”刘辉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