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管理站倾情救助 “流浪”40年,老人终圆回家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去试试,说不定就成功了。”11月27日,说起帮助一位离家40年的老人郑某某回家的事情,市救助管理站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10月底,谯城公安分局立德派出所民警将一位蓬头垢面、衣着破旧的老人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该老人精神和身体状况都不太好,也不能说清楚自己的家庭地址。

在老人救助治疗期间,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工作队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他找家,包括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比对、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和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发布寻亲公告、与公安部门进行人像信息比对和采集DNA等多项寻亲措施,遗憾的是,没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

随着病情好转,老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在工作人员再次询问他家乡的信息时,他说出了几个村庄的名字。工作人员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发现了几个貌似符合的地点,便和当地救助机构和村委会核实,但对方均表示“查无此人”。

在多次沟通后,老人提供的地址信息依旧是此前他说的地方。工作人员判断,可能是老人离家太久,他所在的村庄发生了变化,他记得的只是以前的信息。

“去实地看看,说不定有惊喜。”11月10日,工作人员决定带着老人实地帮他找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到达宿州市萧县圣泉乡耿庄村。

在对附近的几个村庄进行走访时,村民们都表示不认识这位老人。难道老人的家真的不在这里?就在工作人员一次次的失望时,一位70多岁的村民仔细辨认后,确认这个老人是他小时候的玩伴郑某某。

据介绍,郑某某自幼患有智力障碍,20多岁时便离家出走,迄今已经40年了;其父母早已去世,哥哥在外地,村中还有几位堂哥。不一会儿,老人的亲戚和村民都聚拢过来,看见自己的亲人,老人感动不已,喜极而泣。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依托“圆梦寻亲工作室”,组建以党员干部为主力军的寻亲队伍,开展主动救助、关爱救助,创新“望听问写画”寻亲工作法,千方百计帮助受助人员寻家,全力做好救助寻亲服务。今年以来,通过多种寻亲手段,已累计帮助300余名受助人员回家。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