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乡野间盛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2023年9月,我作为选调生来到了谯城区华佗镇大王村。经历四季轮回,我已经逐渐褪去身上的“学生气”,成长为一名脚沾“泥土香”的基层干部。从走访入户时不知如何开口到能够与群众心贴心交流,从面对问题时的手足无措到处理村务时的得心应手,变化的是身份角色,是心态,不变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之心,是“但得众生皆得饱”的为民之责。

你的模样  我的榜样

举办“童心绘世界”和“大手拉小手”活动

走进大王村,一路所见皆是风景,所遇皆是良师益友。潘炜是其中之一。她是亳州市第八批选派干部,时任大王村党委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印象中她总是很忙:一会儿跑去给五保户修灯泡,一会儿在电话里指导村民办业务,一会儿又忙着处理邻里纠纷……她的心里总是装着村民,而村民也把她当亲人。

中秋节到了,潘书记想起了她一直照顾的刘爷爷。刘爷爷身体不太好,家人又不在身边,潘书记总是对他放心不下。潘书记骑上她的“驻村电三轮”,拉着我和精心采买的生活用品来到刘爷爷家。刘爷爷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是一个劲地说,“好,好,还是共产党好。”我的眼角不知何时湿润了,在那一刻,我对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

在潘书记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群众工作法”,如何“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宣传政策时,我发挥自己“师范专业”的特长,提前备课、设计课件,把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用“大白话”讲出来,入脑又入心。上门走访时,学会换位思考,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在大王村,还有很多像潘书记一样的干部,他们以村为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每当我感到迷茫或遇到困难时,想到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我的步伐便更加坚定从容,初心也愈加坚定不移。

敬我不能 尽我所能

参与谯城区“全体党员讲微型党课”比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到村里时,心中暗自期许能在这片土地上“大显身手”,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快给了我一记“下马威”,让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上的差距。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手头上的工作越来越多,面对群众多样的诉求往往让我手忙脚乱、茫然无措。刚到大王村不久,迎来了土地二轮延包网签这项重点工作。村干部一齐上阵,耐心答疑解惑,认真沟通协调。农村人对土地格外重视,来来往往都是前来咨询的村民。一位大爷拿着手机,气呼呼地冲着我喊,你们村干部是怎么干的,我家一直都是八亩三分地,怎么现在签的是七亩六分地。他的声音立刻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大家都纷纷围了上来。面对质疑和激动的情绪,我一时措手不及,幸亏一位村干部及时出现,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耐心解释,终于让大家伙都有了满意的答案。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我一度情绪低落,对自己能否胜任基层工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夜晚,走在乡间小路上,抬头望见天空中点点繁星,让我想起入党时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以及报考选调生的那份初心,内心又一次充满奋进力量。于是,我下决心要补齐短板,增益我所“不能”。

对于理论不足,就多读“有字之书”,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蓄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基层工作“理论底气”。至于经验上的欠缺,就用心践悟基层这本“无字之书”。我积极参加村里各项事务,在实践中虚心向同事学习、向群众请教,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工作经验,让自己“有底气”。工作中遇到难题,我会一次次跑现场、查资料,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尽力让工作“接地气”。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我现在能完成环境治理、网签认证、纠纷调解、活动组织等各项任务,克服了“本领恐慌”,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这里,是我梦想中的“阿勒泰”,是我挥洒青春、实现理想的地方。一年来,我走遍田间地头、村里村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变得那么熟悉。对我而言,大王村不再是百度地图上的一个地理名词,变成了一幅具体的、有烟火气息的生动画卷。

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为这里做些什么,能让这片土地发生什么积极的变化。秋收过后,村里开展了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和村干部一起清扫路面、增设垃圾中转设施、疏通排水沟,让村庄安静整洁,村容村貌“更靓一分”。走访中,发现留守儿童周末在家老是玩手机,没有好的去处,我就在村里的支持下举办了“童心绘世界”和“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孩子们过上有意义的周末;观察到村里孤寡老人较多、生活孤单,我便和村干部们一起谋划,在节假日前往这些老人家中进行慰问,送上温暖和关怀,让老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每一次努力,每一份付出,都让驻村的日子变得温暖,变得更有价值。这是我走在为民路上的一串串“脚印”,是我扎根基层的一行行“印记”。我的感悟是,我们只有从细微之处找准群众需求,方能在“枝叶关情”中写好民生“大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有一次,管书记和我聊起了村庄的发展,他问道,“你知道吗,咱们村现在发展,最缺的是什么?”

“是好的项目。”

“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那会是什么呢?对了,要有人才。”

怎么才能吸引人才回流呢?我陷入了沉思。就我自己而言,要用我所学、尽我所能来创造性地盘活村集体固有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助力大王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吸引本村有志之士回乡创业,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命题”。

为了摸清大王村的“家底”,我利用收集整理村情要素报告和国情调研报告的机会,查阅村志,走访群众,了解当地的致富能手,号召他们积极为大王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经过认真调研,我在报告里提出了擦亮“华佗名片”、实施“养生乡村”的发展方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动中草药种植,推动养生休闲旅游和花茶产业的构想得以实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打好“乡情牌”,才能更好地吸引那些有技术、有能力、有追求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要一如既往在大王村这片热土继续奋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立足本职做好服务,推动发展,努力用行动践行初心,让青春如苔花一样在乡野间绽放。“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与大王村的故事,未完待续……(作者系谯城区华佗镇大王村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