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11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在“攻坚之星”专栏,报道了我市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刘双燕的事迹。该报道以刘双燕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她从2012年开始驻村扶贫,驻村期满之后的2015年和2018年,又两次主动申请不回城里机关上班,而是留在了条件艰苦的贫困村,帮助脱贫的心路历程。
自述称,我叫刘双燕,是安徽省利辛县的驻村扶贫干部,刚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叫我刘书记,后来喊“双燕”,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都喜欢叫我“闺女”。我最初驻村扶贫是去县里最偏远最落后的陆小营村,陆小营位置偏僻,村里全是泥巴路,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路给修好。我当时一次次跑项目、找资金,终于争取到50万元,把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看到卡车开到了村头,粮食蔬菜能运出去,我驻村帮扶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就在村里的工作慢慢步入正轨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突然降临。我正在村民家里走访的时候,突然接到家人电话,说我妈得了肺癌。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就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消息对于我来说打击非常大。我几次打电话给我妈,我说我想回家照顾你,我不在村里干了,我妈就用虚弱的声音在电话里一直宽慰我,她说你别担心,我能扛得住。可是我没有想到仅仅5个月,我妈妈就去世了。
办完妈妈的丧事,我强忍着悲痛,又回到了村里。2014年11月,任期结束,我响应中央的号召选择继续留任,来到脱贫任务更艰巨的朱集村。朱集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贫困户有791人,脱贫任务特别重。刚到村时,很多村民对我并不认可。
想想要让790多贫困群众脱贫,我感到压力特别大。经过调查,我意识到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村里朱侠夫妇有轻微的肢体残疾,但不妨碍正常的生产生活,我就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那段时间我就天天往他们家里跑,但迎头碰上的却是一盆冷水。
但我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联系专家指导技术,协调与大型肉鸭基地签订销售合同,朱侠夫妇终于卸下思想包袱,贷款养起了鸭子,现在一年可出6棚鸭,每棚都能挣8000多块钱。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当地身残志坚的致富典范。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里发展果树、养鸭、光伏发电等产业,两年多的时间,一个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就形成了,还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就业。
2018年3月,第六批选派任期即将结束时,走,还是留?这个选择又摆在我的面前,当时也恰逢女儿要高考。左右为难的时候,我们的村支书找到我说,好多乡亲找他,说我是村里的好书记,亲闺女,想按红手印把我留下来。我又一次留在了村里。
自述最后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一直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这句话。8年的驻村扶贫,我帮扶的两个村子脱了贫。脱贫攻坚让我的生命也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愿意继续做乡亲们的亲闺女,带领他们一个也不少地和全国人民一起走进小康社会。(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