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

谯城区十八里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着力培养“新农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立秋过后,正是收获中药材和辣椒的季节。近日,记者在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刘龙阁的辣椒种植基地里看到,十多位村民正在采收辣椒,村民们双手不停,把一个个火红的辣椒从枝头摘下,填满了塑料桶。

“我就住这附近,年纪大了,不能出门打工,跟着刘龙阁收药材、辣椒,一天能挣百十块钱,够补贴家用的。”村民李秀英笑着说。

李秀英口中的刘龙阁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侯桥村小刘庄村民。2016年退伍回到家后,参加了镇里的“双培双带”工程计划以及镇村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班,学习中药材种植等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本领。

看到老家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较多,老年人仍然采用传统种植方法,不仅吃力收益还低,刘龙阁陆续投资70多万元购置了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土地旋耕机、筛药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帮助周边村民种、收农作物和中药材,喷洒农药等,节省人力物力。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现代化,有了机械就可以发展规模种植了。”刘龙阁告诉记者,2020年,他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0亩,开始规模种植中药材和辣椒等经济作物,今年种植辣椒30亩、白术30亩、白芷20亩、玉米120亩。每到农忙季节就聘请村民到田里务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侯桥村党总支书记李庆介绍说,村里大力支持刘龙阁这样的“新农人”搞土地流转经营,目前侯桥村已流转土地3000多亩,老年人还能在种植基地务工,挣一份工资。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公司,为“新农人”搞好土地流转服务。

近年来,谯城区十八里镇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农综站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大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把年轻党员、退伍军人培养成带动一方致富的“种田能手”。同时,加强服务和指导,精准帮扶,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新农人”。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