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改革的灵魂。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重要指示为指引,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民生福祉,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发展,打造了一系列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品牌。这些改革不仅破解了发展难题,更激活了区域特色,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在操作“退休一次办”平台。
让“急难愁盼”变“省心省力”
我市坚持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
“以前办理退休事项得跑好多部门,审批流程多,时间也长,现在快得很,而且不用跑腿。”日前,说起自己的退休办理经历,60岁的市民凡传喜对于我市推出的“退休一次办”改革连声称赞。
为解决办理退休相关事项办公场所不集中、数据信息不共享、办事指南不清晰,参保人员办事来回跑、排队长、填表多、证明多等问题,2022年5月以来,我市通过再造经办流程,整合社会保障卡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申领、电子退休证制发、住房公积金提取等8个部门办理的26个“单项事”集成为群众视角的“一件事”,申报材料减少26份、单位盖章减少8次,办结时限由55天缩短至15天。目前,全市有1.67万人享受到了“退休一次办”带来的便利。相关做法被完整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获评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创新优秀案例。
以民生导向抓改革,这是我市深化改革的特点之一。我市坚持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深入一线调研,谋划实施了“退休一次办”、城乡居民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无感互认”、打造“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改革,切实用改革的含金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全国首创“无感互认”改革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数据共享应用,推动141万名群众享受“零跑腿、无感知”待遇领取服务,基层工作量减少90%以上,为各地开展资格认证提供了“亳州经验”和方法路径。创建“满薪满益”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吸纳用户4万个,服务农民工121万人次。该平台先后荣获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全国政法智慧治理典型经验等省级以上荣誉10项,经验做法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介。
我市还创新搭建数智管理服务平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全市76232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已全部纳入平台,实现了全环节全流程闭环监管。我市创新构建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通过建立“村-乡镇(街道)-县(区)-市”四级响应的基层消防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实现了“隐患不出村、风险不出镇、事故防得住、消防在身边”。各乡镇消防工作站相对于城区消防站,到场时间平均缩短25分钟,灭火时间平均缩短至20分钟,到场半小时内灭火率达93%以上。
社区工作人员(右)向群众介绍“无感互认”改革举措。
为市场主体“松绑”“加油”
我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一项项改革举措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了市场活力。
推行工业厂房分幢登记,唤醒企业“沉睡资产”。安徽世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企业之一。融资难曾是企业最大的“拦路虎”。该公司总经理王振华告诉记者,以前公司只有一个房产证(不动产权证),只能到一家银行抵押贷款,最多能贷到2000万元。工业项目分幢登记政策实施后,世茂中药公司分幢办理了2个不动产权证,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为976家工业企业分幢办理不动产权证,推动涉企融资贷款145亿元。
围绕服务企业,2023年以来,我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展“六找一接”(找政策、找市场、找订单、找人才、找员工、找资金、产销对接),靶向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强力助推企业快速发展,累计帮助企业发放奖补资金7.27亿元、招工用工22.3万人、授信93.5亿元。
此外,我市还创新“联办走廊”,提升土地出让金征缴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推行“税信通”联合激励措施,助力市场主体“提速快跑”;创新实施政务服务“一键申报”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极简化”。2025年,我市还创新建立耐心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一项项改革围绕系统集成来抓,通过全面统筹协调、科学谋划改革举措,在经济和行政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等8个领域系统实施了600余项改革事项,有效避免了改革“碎片化”。
自去年底“联办走廊”上线以来,全市已有38家来亳投资企业的竞买人,通过“联办走廊”划转缴纳费款5.6亿元,助力实现交地即发证,为来亳投资企业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助推企业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出成效。
2021年以来,我市试点推行“税信通”联合激励措施,打通涉企服务23个政府部门,实现40项联合激励,让信用有形有价,有效为市场主体“增信减负”,各类联合激励措施年度产生经济价值过千亿元。我市政务服务“一键申报”改革则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材料零提交、群众零跑腿、审批零风险、寻租零空间。目前,全市已累计通过“一键申报”方式为企业群众办理申请77.82万件,节约企业群众办事成本约233.46万元。
为特色经济注入“数智”动能
我市突出高质量发展抓改革,把改革创新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及省战略叠加机遇,加快建设“4+6+6”产业集群,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市采用“一物一码、物码同追”方式,以“产品标识+生产标识”为基础,搭建亳州市中药饮片生产信息化追溯系统,在全国中药饮片行业率先实施一物一码追溯,实现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的现代化、数字化监管。
近年来,古井集团以“数字化”新古井为战略核心,搭建形成独具古井特色的“1+2+6+N”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转型智能制造、绿色酿造,获得高质量发展。投资89.2亿元打造古井集团酿酒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节约人力80%。
近年来,蒙城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机遇,以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建设为抓手,坚持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同步发展,构建“基地种植--冷冻深加工--冷链物流”的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长三角优质“菜园子”。到2024年,销往沪苏浙地区的蔬菜占比达48.6%,产值达16.1亿元。
谯城区积极推进科技强农,综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推广“数字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智能化。目前已建设数字农场4个、面积1989亩,涵盖小麦、玉米、辣椒、中药材等主要作物,劳动生产率提高近70%。
近年来,我市创新重点改革任务清单、“四重一创”等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中央深改委部署的800余项改革任务、推出本地改革举措1500余项,每年度首创性改革占比超过40%,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原创性改革成果,获评全国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连续7年有改革做法获评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市,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增速全省靠前、总量全省中上、位次逐步上升”的良好态势。
从全省倒数到经济总量跃居第7位,我市用改革书写了发展的奇迹。首创性突破瓶颈,差异化激活特色,系统集成释放红利,亳州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站在新起点,我市将继续以改革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