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夏时节,烈日灼灼,热浪席卷亳州。当多数人躲避酷暑时,仍有无数劳动者在高温中坚守岗位——他们有的是景区讲解员顶着烈日传递文化,有的是建筑工人与滚烫钢筋为伴,有的是环卫工人在蒸腾的街道间穿梭,有的是供水抢修工在灼热的机器旁守护清凉……
汗水浸透衣衫,却浇不灭责任与热爱;高温炙烤大地,却融不化执着与信念。他们用双手托起城市的运转,用脚步丈量服务的温度,用平凡的身影诠释着不平凡的坚守。
今天,亳州晚报将镜头对准这些“高温英雄”,记录他们的工作日常,倾听他们的心声,也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理解与关怀。
景区讲解员李超群:守护“文化温度”
李超群(左)正在向游客讲解花戏楼的砖雕。
7月7日,在花戏楼景区,讲解员李超群依旧坚守岗位,用专业的讲解为游客们揭开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神秘面纱。
当日下午3点,太阳已然炽热,但花戏楼景区内游客却开始多起来。李超群站在景区入口,面带微笑迎接每一位游客。她身着整齐的工作服,手持讲解设备,尽管汗水早已湿透后背,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工作。
“大家看,这上面雕刻着52幅作品,有人物、禽鸟、走兽,还有《三顾茅庐》《白蛇传》等历史故事,全部是手工雕琢,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带着游客走进景区,李超群首先来到砖雕照壁前,这里是花戏楼的精华所在。她指着一幅幅精美的砖雕,向游客们详细介绍。
在烈日的炙烤下,她的声音略带沙哑,但讲解依旧生动,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李超群都耐心解答。
气温越来越高,景区内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李超群带领游客穿梭在各个景点,从木雕、铁旗杆到古戏楼,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一下午的讲解结束后,李超群回到休息区,她大口喝着水,稍作休息。
“天气热的时候,每天要喝好几大杯水,不然嗓子根本受不了。”她笑着说。尽管高温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李超群表示,自己热爱这份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游客了解亳州的历史文化,为城市的文化传播和旅游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汗水和力量。(记者 曹晴晴 文/图)
消防员黄凯:演练火场救援
黄凯正在进行两盘水带连接操作训练。
7月8日上午6时,太阳还未完全展露锋芒,市区牡丹路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就集结在训练场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25岁的黄凯是其中的一员,昨天晚上11点钟,他和出动组的其他6位消防员还坚守在一线火场。7日晚10点25分,牡丹路消防救援站接到来自市区世纪花园的火警电话,随即他们立刻奔赴火场展开救援。虽然是夜间,但火场内的温度也会达到几百摄氏度,进入火场前,消防员需全副武装,一套战斗服加上战靴、腰带、头盔、空气呼吸器等,穿在身上有近50斤重。
“战斗服特别能吸汗,身体的热量根本出不来,汗水全部吸附到衣服里,越穿越重。短短几分钟,我们就跟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黄凯说,在处理火情时,往往伴随着浓烟密布和热浪滚滚,为保证队员安全,他们会不时往身上浇水、打湿衣物,以稍稍降低温度,同时有序组织队员轮换。
消防员的工作不仅是灭火救灾,还包括高空抢险、水上救援、防洪排涝、卡困救援、捕蛇驱虫、清除马蜂窝等,消防员们接到电话就会立刻出动。入夏以来,牡丹路消防救援站出警80余起。灾情不等人,而消防员不等灾,在没有外出救援任务时,黄凯和他的队员们仍然会坚持常态化训练。
“安全是第一位的,不管训练、救援,出现不舒服,立马报告。”黄凯介绍,每辆消防救援车时刻配备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以及矿泉水、运动型功能饮料、盐汽水等。(记者 丁圆 文/图)
高速公路建设者:“火热”推进项目
亳蒙高速上跨青阜铁路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杜小波正在焊接钢筋。
7月8日上午7时54分,在亳蒙高速上跨青阜铁路立交桥项目建设现场,热浪翻涌,工人们不惧酷暑坚守在建设岗位上,正全力推进施工进度。
“全副武装”的焊接工杜小波正在焊接箱梁,只见他头戴防护面罩,拿着焊枪紧张作业,一朵朵焊花从焊枪口飞溅而出……防护面罩后面的脸庞又黑又红,脸上汗如雨下,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已经结出一圈圈盐霜。
“这里的焊接质量不行,要重新焊。”该项目技术总工兼副经理靳希望一直在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后立即进行技术指导。他告诉记者,亳蒙高速上跨青阜铁路立交桥是亳蒙高速关键性控制工程,必须保证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目前,桥梁桩基施工已完工,下部结构施工已经接近尾声,正在加快进行跨铁路桥的架梁施工,预计9月底桥面方可贯通。
在靳希望的指导下,杜小波再次拿起焊枪重新进行焊接。他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焊缝,焊枪轻轻一点,“呲”的一声,飞溅起一片璀璨的焊花,几分钟后,两根钢筋紧紧地“缝”在了一起,焊面上的焊点均匀而平整。
“高温天气给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采取‘抓两头 歇中间’的错峰施工模式,早晨5点开工、上午10点收工,下午4点再战至夜幕降临。”靳希望说。
在亳蒙高速项目各施工现场,像靳希望和杜小波一样坚守在一线的共有1200多人,他们直面高温“烤”验,只为按期保质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沥青路面施工尤为辛苦。除了要忍受太阳的暴晒,沥青路面散发的滚滚热浪也把施工现场变成了一个大“蒸笼”。(记者 张珍 通讯员 陈默 尚俊发 文/图)
钢筋工梁魁:“抢早晚”保施工
梁魁正在加工钢筋。
7月8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市区逸合府工地上已响起金属碰撞声。在西南角钢筋加工区,54岁的钢筋工梁魁正弓着腰操作箍筋弯曲机。
梁魁古铜色的手臂肌肉紧绷,每次弯腰都带起一串汗珠砸在钢筋上。梁魁用戴着手套的手背抹了把脸,工装后背已洇出大片盐霜。
不远处20多米高的屋顶上,木工李江正猫着腰固定模板。安全绳在钢架上叮当作响,他每锤下一颗钉子,就有木屑混着汗水簌簌落下。“早上这点风都是烫的。”他抓起1.5升的塑料水壶猛灌几口,脖颈处晒脱的皮肤在安全绳的摩擦下泛着红。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我市实行错峰施工,各项目实行“抓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措施,合理调整作业时间:气温超过35℃时,上午11时至下午3时暂停露天作业;超过37℃时,确保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督促企业配备足量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物资,并在工地设置24小时供水点和应急休息区。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工期不能耽误,工地上也考虑到天热,怕我们中暑,提前发放了风油精、人丹啥的,想得很周全。”“处处都有水房,还有绿豆汤,防暑降温的功课做好了,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活,每天有稳定的收入,虽然辛苦,但心里是甜的。”李江和工友张三献说。
在一个楼体阴凉处,保温桶上的“绿豆汤”字样格外醒目。
项目管理人员徐梦飞拿着测温枪穿梭各作业面,他手机里存着每个工人的紧急联系人信息。“我们给每个班组都配了便携式医药箱,休息区空调全天开放。”
据悉,该工程通过“做两头歇中间”模式,在保证每日600名工人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目前15栋住宅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6年6月全面竣工。当记者离开时,正午的太阳把安全帽晒得发烫,而工人们已陆续走向装有空调的集装箱休息房——3小时午休后,他们将在夕阳中继续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邵小朋/文 陈显锋/图)
环卫工人马廷华:擦亮城市“颜值”
马廷华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
清晨五点半,亳州高新区的街道还沉浸在朦胧的晨光里,64岁的马廷华已经骑着环卫车出现在仙翁路上。此时气温尚未攀升,但他脖子上挂着的毛巾已经洇出了一小片湿痕。
上午10点,太阳像个火球悬在头顶,柏油路面蒸腾着热气,脚踩上去能感觉到灼人的温度。马廷华用夹子夹起绿化带内的废纸,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砸在干燥的地面上,瞬间洇开一小片深色,又很快被热浪蒸发。
“这天儿,站着不动都冒汗。”他抬手扯过脖子上的毛巾,在脸上胡乱抹了两把。西到仙翁路,东到京九西路,北到养生大道,南到牡丹路,这片他走了两年的区域,就是他的“责任田”。两年前,从食堂厨师岗位退下来的马廷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企业嫌我年纪大,我自己可闲不住。”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家人一开始坚决反对他做环卫工,“孩子说风吹日晒太遭罪,可我家就在十字金街,走路几分钟就到岗,这儿正好缺人,我最合适了。”如今,家人虽仍心疼,却也渐渐理解了他这份“停不下来”的执拗。
正午11点,气温攀升。按照公司规定,此时马廷华可以到树荫下休息,但他总忍不住多走几步。“你看那花坛边有个塑料瓶,捡了心里才踏实。”他快步走过去,弯腰、起身,动作麻利得不像年过六旬的老人。
“公司发了绿豆、白糖,还有藿香正气水。”马廷华说,“我自己熬了绿豆汤,泡了凉茶,早上出门灌满,能喝到下班。”
下午1点,马廷华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要交班了。他望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嘴角露出一丝满足的笑:“能为亳州的环境卫生出点力,流这点汗不算啥。”(记者 曾莹莹 实习生 满芮孜 文/图)
交警铁骑队员黄凯强:“汗”卫出行平安
黄凯强巡逻一会儿,骑行服里已经被汗水浸透。
7月7日下午,在市区汤王大道,被日光暴晒的柏油路面烫得“反光”,在来往穿梭的车流中蒸腾起热浪。在这种天气下,“全副武装”的骑行,无疑是一场更加严峻的“烤”验。
下午2点,市交警五大队铁骑中队队员黄凯强与搭档王志成戴上头盔、跨上摩托车,开始了新一轮的骑行巡逻。
“你好,麻烦停一下。”在市区魏武大道与杜仲路交叉口,黄凯强发现一辆电动车上,一名年轻男子正低头看手机,头上没戴头盔。摩托车稳稳停在电动车旁,黄凯强摘下头盔,额前的头发已被汗水浸湿。“天热也得注意安全,头盔戴上,关键时刻能护着咱。”男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刻从车篮里拿出头盔戴好。
下午,阳光愈发毒辣。黄凯强的警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巡逻到一处树荫下,他和张志成停下车,摘下头盔的瞬间,热气混着汗味扑面而来。两人不约而同地拉开警服拉链,摘掉手套,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
“头盔是棉的,最捂得慌。”黄凯强笑着向记者介绍自己穿戴的“装备”:“对讲机、手电筒等,是我们日常巡逻时需要佩戴的单警装备,加上头盔、骑行服、骑行靴,以及一些护具,大概有十七八斤重。”
从车管所到农村交警队,再到铁骑中队,黄凯强干交警这行已有14年,但在高温下骑着摩托车巡逻,对他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以前在车管所窗口工作,有空调吹着,虽然在农村交警队时也当过路面交警,但这样从头到脚裹得那么严实走在路上,还是觉得不一样。”他拧开矿泉水瓶,猛灌了几口。
除了路面巡逻、交通疏导外,铁骑队员还要参与早晚高峰执勤、违法查处、应急处突等工作,一天至少有6小时在户外。按照安排,他们每巡逻一个半小时,能回队里休息四十分钟,但遇上突发情况,休息就得往后推。(记者 曾莹莹 实习生 满芮孜 文/图)
药膳制作师王凯:烹制“人间烟火”
王凯正在烹制药膳。
炉火翻滚,热浪里裹挟着药材与食材的香味……7月8日中午,市区室外气温达到38℃,而在亳州怀养堂药膳餐厅后厨的核心地带,温度却飙升至46℃。药膳制作师王凯立于灶前,在炉火的炙烤下,烹制药膳,而汗水也浸透了他的厨师服。
上午9:30直至午后1:00,再从傍晚5:30奋战到晚上8:00,每天都是如此……这高温季节里雷打不动的工作节奏,是王凯与高温共舞的日常。
对高温的习以为常,源自王凯25载餐饮生涯的淬炼。“亳州药膳,首先是食材鲜活。”王凯一手颠锅,一手持勺,药材与食材在锅中翻飞,百草之香与食材之鲜在高温中丝丝交融。“更深层的功夫是将药材的滋补之效与经典名方的精髓相融,让食物真正成为调理的良方。”王凯语气笃定地说道。
今年42岁的王凯已经做了25年餐饮,其中有17年的时间倾注于亳州药膳的传承与创新。“药膳是亳州的金字招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做好每一道药膳,传承好独特的药膳文化,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王凯说,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割舍不掉的情怀,驱动着他不仅在厨房的舞台上精研技艺,更在药膳的研发、推广道路上孜孜以求。
匠心与坚守,终获回响。王凯自豪地介绍,前不久,在广西贵港举办的全国药膳大赛上,他带领团队凭借深厚的功底与创新融合的理念,一举夺得团体一等奖的殊荣。
炉火映初心,烹出美味菜。说话间,王凯转身又和他的伙伴们一同走进后厨的热浪里,用汗水与热爱,守护着亳州药膳的馨香,让它穿越时光,滋养四方。(记者 武景 实习生 孙芊芊 文/图)
不惧“烤”验 用“汗水”保供水
工人们正在检修水泵故障。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城市用水量也节节攀升,我市城区供水正经受着“烤”验。为保证市民正常用水,市自来水公司在提高制水量的同时,强化供水设施维修保养,确保供水各个环节“不掉链子”。
7月8日上午9点半左右,记者来到市自来水公司城南地表水厂,走进水厂二级泵房,见几位工作人员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正在检修水泵故障。
经过仔细检查,检修工人们找到了故障原因,原来是离心泵的一个构件老化损坏,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工人们用扳手、锤子等工具将损坏的构件卸下,准备更换新的构件。一套流程下来,工人们早已汗如雨下,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
“我们是昨天接到的任务单,今天上午先在涡北水厂处理了一个故障,然后就马不停蹄赶过来检修。”市自来水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胡海涛说,水泵故障会导致供水水压降低,影响居民用水,所以检修工作刻不容缓。
胡海涛所在的生产技术部主要负责一、三水厂、城南水厂、涡北水厂、提水泵站、加压泵站的各类机泵电器、水源井区供水设备和高低压配电线路、办公场所的电器设备的检查和维修。
作为自来水公司检修一线的“老兵”,胡海涛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0多年。夏季用水高峰期是胡海涛工作强度最大的时候,因为气温高、用水负荷大,机器容易出现电机轴承过热、水泵漏水等故障。而且故障随时可能出现,这就要求检修人员需要随时待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不能耽误居民正常用水。
“在高温下作业肯定累,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中暑的情况,但为了保障市民能用上水,该上就得上。”胡海涛说,检修工人的职责就是用“汗水”保供水,把一缕缕清泉送进千家万户。(记者 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