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家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看,这是我制作的工艺品!”8月10日,在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邵士彬指着他刚刚做好的“石矶娘娘”造型的花架自豪地说。

这个“石矶娘娘”造型的花架,将发往荷兰。

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精美家居工艺品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其生产的工艺品花架,在海外市场十分受欢迎。

制作各种造型的花架,就是邵士彬每天的工作。

其实,家住高炉镇邵桥村的邵士彬,原来是泥瓦匠,过去一直在外地建筑工地务工。57岁的他想在家乡找个工作。去年8月份,邵士彬来到高炉镇工业园找工作。他也没想到,新工作是到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制作工艺品。

曾经的拿瓦刀的手,现在要制作工艺品,这对邵士彬来说有点难。不过,在带教师傅手把手地传授下,邵士彬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领。

造型简单的花架,邵士彬如今一天就可以做30多个。他告诉记者,作为熟练技术工,他的月收入近7000元钱。“挣得不比当泥瓦匠少,还不那么累。”

邵士彬的妻子王桂芳和女儿邵美芝也都在这家企业工作。王桂芳负责打磨工艺品,是给丈夫打下手。邵美芝负责工艺品质检。

王桂芳原来也在外地打工,后来追随丈夫返乡就业。邵美芝则是一毕业就进了这家企业。一家三口在“家门口”的同一家企业工作,王桂芳心里美滋滋的。她和女儿的月收入在3000到4000元之间。全家人的月收入在1.3万元左右。“前些年一家三口在三个地方,现在都在家务工,看似比在外面务工挣得少,其实一点也不少,而且还能顾家。”王桂芳话语间透露着满足。

文化程度不高的王桂芳不一定知道时间成本等经济学概念,但在家务工的“好处账”,她会算。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这几年镇上、村里来了不少企业。”对为什么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并有体面的收入,年轻的邵美芝比父母更能说出其中的“道道”。

楮树皮做成的叶形壁挂、玉米皮编织的南瓜球、吊瓜秧编成的花环……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工艺品有1万多个品种,基本上由当地村民手工制作,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创始人卢磊告诉记者,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公司在附近设立了36个加工点,带动居家就业近3000人。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和基础。“目前,全镇各村以及工业园共有企业5232家,促进了返乡人员和本地群众就业创业,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高炉镇副镇长李曦表示。

热土升腾处,遍地是新景。乡村振兴的长风正悄然改写着人们命运的经纬,村民们的幸福感正在阡陌之间拔节生长。(记者 汝平 胡长飞)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