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自觉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初秋时节,在涡阳县天静宫街道,昔日废弃的矿区经削坡填坑、覆土育肥后蜕变为优质旱地,与周边农田连成一片,绿意盎然的玉米迎风摇曳,饱满的穗包孕育着今秋丰收的希望。国营轮窑厂旧址复垦后成为农村宅基地,一座座农房拔地而起,房屋前后绿树成荫,村道整洁干净,文化墙绘讲述着变迁故事;废弃矿坑改造的“坑塘水面”碧波荡漾,既化“生态包袱”为灵动水景,更成为“富民水源”,缓解着当地灌溉难题。
在位于涡阳县的亳州煤业有限公司袁店二井煤矿,正大力推进“82采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着力解决土地沉陷带来的生态与民生问题。该项目于2024年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663.09亩,其中恢复耕地1201.32亩。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带来了多重贡献。粮食生产方面,构建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格局,有效整合了田块、水系、林带与道路等要素,千亩良田绘就了新“丰”景。经济效益方面,有效减少了矿山企业征地数量和费用支出;项目区域内恢复的耕地返还居民耕种,形成的水塘用于发展水产养殖,直接为当地居民开辟了增收渠道,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社会效益方面,修复工作有效降低了采煤沉陷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恢复了受损土地,维护了矿区稳定,提升了矿区周边群众生活质量。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工程与植物措施的综合应用,持续改善了植被生长条件,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控制了水土资源破坏,保障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形成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协调统一的复合型生态景观系统,打造了和谐优美的矿区新风貌。
曾经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或重披绿装或成为优美水景,孕育出驱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绿水青山在我市真正化为造福一方的金山银山。涡阳县废弃矿山修复与采煤沉陷区治理,是全市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聚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今年我市拟治理废弃矿山8座,目前均进入竣工阶段。我市还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持续推进临时用地复垦,完成临时用地复垦项目36宗、面积105.7832公顷。(记者 汝平 通讯员 童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