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江淮杂志第7期在《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前赶》栏目刊登了《拼搏向上,亳州交出优异发展答卷》一文。该文从“‘首位产业’香飘世界,中医药之都加速发展”“ 产业集群‘新新’向荣,新旧动能转换蹄疾步稳”“ 改革赋能激发活力,奋进新征程上‘一路生花’”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我市近年来跨越崛起的奋进历程与生动实践。今日,全文进行转载,以飨读者。
城市夏日风光。(资料图片) 刘勤利 摄
从曾经的“锅底”到如今的“新星”,安徽最年轻的地级市——亳州,正以昂扬之姿奋力书写跨越崛起的优异答卷!2020年,亳州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九;2022年,成功突破2000亿元大关,跻身全省前八;2024年,生产总值达到2521.6亿元,历史性迈入全省前七!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亳州紧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入落实皖北振兴战略,全力构建“4+6+6”现代产业集群(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六大百亿级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全力以赴“往前赶、争上游”,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首位产业”香飘世界,中医药之都加速发展
中医药是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也是亳州当之无愧的首位产业。亳州举全市之力,正朝着“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的目标大步迈进。
盛夏时节,在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的400亩中药材无人农场,物联网传感器静默守护着亳芍的生长。近年来,亳州市持续推进规范化种植基地、种子种苗组培繁育基地、“十大皖药”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向道地化、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化转型。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30万亩,占全省49%,产值47.1亿元;标准化种植面积50万亩,均位居全省第一。
在制造环节,亳州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中药饮片企业转型,大力发展中成药、配方颗粒、中药生物制药、中药提取等高附加值领域,已落户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
在交易环节,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汇聚四海药商,已成为全球最大、品种最全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日客流量约6万人,日交易药材超2800种,年交易额突破600亿元。2024年,全市中药材贸易额1553亿元、增长12.5%。
在亳药“出海”方面,亳州药企创新成果闪耀国际。安徽济人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作为全国唯一药品进入欧盟市场,获英国政府“创新英国”首个中药立项资助,并成功登陆新加坡,成为安徽首个“出海”的中药专利药。2024年,亳州中药材进出口额达7.7亿元,占全省89.52%、全国7.79%,业务覆盖90个国家和地区。
在网络销售方面,亳菊、亳芍等道地药材借力电商,日均170万件花茶发往全国,远销90个国家和地区。“亳州养生”品牌(养生花茶、药膳、保健推拿)声名鹊起,拥有康养产品2000余种,花茶产销量占全国70%以上,连续6年获评全国“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如今,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增长11.9%。
产业集群“新新”向荣,新旧动能转换蹄疾步稳
做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同时,亳州不断筑牢白酒及保健酒、高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百亿级新兴产业和生命科学、通用智能等六大未来产业,发展格局“新新”向荣。
传统焕新,老树发新芽。走进古井集团智能园酿酒车间,但闻机器轰鸣,不见人语喧嚣。机械臂、智能行车、传感器在数字化系统指挥下高效协同,精准调控从酿造、灌装到装盒、装箱的每一个生产环节。2024年,古井贡酒品牌价值3575.6亿元,位居中国白酒第四、安徽第一。
近年来,亳州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速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完成省年度目标任务的212.1%,居全省第三位。
点“绿”成金,增效又富民。蒙城县小辛集乡双李村的聚兴源蔬菜基地,西蓝花采收后,直接运到田间冷库分拣、加工、预冷、存储。2024年,企业销售产值达6000万元,预计今年达8000万元,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近年来,亳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2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6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98.7亿元,高居全省前列。
文旅融合,“软黄金”变“硬支撑”。曹操运兵道、华佗百草园、花戏楼游人如织。近年来,亳州聚力推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以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文旅“软黄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先后获得“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美丽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等称号。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37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亿元,分别增长6%、10.3%。
新链聚势,未来更可期。总投资15亿元的奇瑞Mini卡全球基地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酷哇亳州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总投资6.2亿元的亳芜园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项目联合厂房机电安装工程已完成50%……去年以来,亳州市着力打造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区,全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布局优化,集群效应凸显。2024年,亳州六大新兴产业产值达786.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6.8%。
改革赋能激发活力,奋进新征程上“一路生花”
改革创新是亳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亳州市始终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坚持“小切口”惠及“大民生”,勇闯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亳州完成改革任务95项,落实改革举措200余项。
“免申即享”,惠企直达。“没申报、没跑腿,近1000万元奖补资金就到账了!”亳芜产业园巴菲巴食品科技公司总经理黄琳为“免申即享”点赞。这项改革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
盘活资产,“分幢”解困。2022年推出的工业项目“分幢不动产登记”,有效盘活企业“沉睡”资产,已累计为976家企业办理分幢产权证,助企融资145亿元。
“我们抵押4本新厂房产证获贷2000多万元,解了缺少资金之渴,保障了新厂顺利投产。”安徽上尚品茶业负责人吴企成说,企业有传统茶、花果茶和新茶饮产品生产线,经营情况良好。
品牌改革,全国推广。“税信通”“一键申报”“高效办成一件事”、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机制等创新举措频出。“无感互认”、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建设、为企服务“六找一接”、中药饮片监管“码”上溯源等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继而向全国推广。亳州改革做法连续7年入选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获评全国“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数字城市建设全省考评“五连冠”,“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获国务院表彰。2024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亳州独占三席。
改革赋能,发展提速。2024年,在省反馈的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亳州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12项居前三,19项居前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2%,增速分列全省第一、第二位。亳州经济发展“一路生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盛夏的亳州,药香酒韵萦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不息,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亳州,将牢记嘱托,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奋力拼搏,继续书写“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 (记者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