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工云集亳州亮“绝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中医药非遗技艺展示人苏云生双手握着一只装有药粉的药匾,随着胳膊有规律地摇动,药粉慢慢形成丸粒,之后再反复刷水、放药粉、摇药匾,直到药丸渐渐圆润紧密,大小一致。

老药工展示水泛丸制作技艺。

9月9日,记者在新一代老药工学术交流暨中医药非遗传承大会上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药工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向参会人员展示中医药非遗技艺。

“两把刷子一只匾,一罐清水一碟粉,就能制作水泛丸。”中医药非遗技艺展示人苏云生说,水泛丸是指饮片细粉以水、药汁等为黏合剂,经过揉、团、摔、撞、翻等手法制成的丸剂,它安全稳定、易于崩解,药效发挥快,且便于携带储藏。

在中医药非遗展示现场,记者看到有水泛丸、蜜丸制作、手工切片等多种传统技艺,药工们手法娴熟、技艺精湛,吸引众人驻足围观。

展示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老药工、专家学者、中医药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行业传承与发展。

“当前,中医药炮制面临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炮制人才断层、炮制资源欠缺等问题,急需系统整理传统炮制技艺和特色炮制品,同时要充分发挥老药工‘传、帮、带’作用,推动中药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金传山说。

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刘张林表示,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在新时代呈现出新气象,传统技艺要主动拥抱现代科技,在标准化、国际化中寻找新机遇。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搭建老药工经验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学术平台,推动传统炮制技艺与现代制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传承与产业化应用,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中医药智慧。

据了解,我市现有市级以上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 25 项,其中华佗夹脊穴灸法、承庆堂传统中药制剂、华佗救心丸制作技艺等3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华佗五禽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尤其是以承庆堂等老字号的新生,正是“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生动诠释,正是这些活态传承让亳州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活力无限。(记者 魏军 通讯员 李宁宁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