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短板中让百姓更幸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在补短板中让百姓更幸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谈之二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条主线,聚焦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全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4年和2017年,我市市本级及下辖县区连续两届获得全省文明城市(县城、城区)称号。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建市迟、底子薄,无论从所处的创建阶段,还是从群众的期待要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的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问题还很突出,压力依然很大。

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中央文明办根据《测评体系》,采取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进行年度测评和综合测评。其中测评指标体系是创城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我们发现问题、提升工作的“放大镜”。

对照指标,我们会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基础设施欠账一直是制约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大短板;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骑路市场、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流动摊点仍然存在,市容市貌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停车位、停车场数量偏少,城区停车难问题突出;城区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等非机动车数量庞大,非机动车停车位严重不足,城区交通秩序较乱、通行效率偏低,校园、景区、车站周边尤为明显;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乱闯红灯、乱穿马路、逆行、乱涂乱画、乱堆乱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还比较突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依然存在;一些市民素质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要求,文明意识需进一步增强,文明习惯需进一步养成……这些是文明创建的短板,也是民生的短板,更是市民幸福的短板。

补短板,事关民生和未来,事关百姓福祉,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对照测评体系、复审标准,用国家标尺来衡量我们的不足,以创建指标来补足我们的短板,按国家标准来建设我们的家园,让文明创建为百姓的幸福层层“加码”。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