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成了第二个“战场”。不少培训机构趁势推出“高考志愿填报培训”服务,但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的收费标准引起社会热议。到底要不要参加此类培训呢?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让考生和家长一时难以抉择。(《亳州晚报》6月22日报道)
不同于高考成绩“凭实力说话”,高考志愿填报难免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每年难免有“翻船”和“逆袭”的情况出现。
面对浩如烟海的报考院校、专业、分数等信息,一些考生和家长也许不知从何入手,产生焦虑情绪。但如果把上个好大学寄希望于“高考志愿填报培训”,无异于本末倒置,影响了考生和家长的正常判断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高考志愿填报,考生和家长需要一双“慧眼”,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
首先,不要过度依赖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家长花钱买志愿填报服务,初衷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孩子报个适合自己分数的好学校,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但是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若是不懂得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学校和专业,而是过于依赖和迷信“专家”的指导,最后只会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很可能既浪费了钱,又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结果。
其次,多渠道主动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培训机构宣称的所谓“内部资料”其实都是从公开途径搜集整理的,即使能总结出一些“规律”,但也无法准确预测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实施多年,很多必要参考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而这些信息,只要考生和家长多动手查找都能拿到,而且可能会更权威更全面。
最后,找准求助对象才能事半功倍。每年高考季,各学校或相关部门都会举办高考报名培训和招生政策解读,解答考生和家长的咨询和疑惑。如果不了解报考院校的专业水平、就业前景、保研情况等,考生和家长可以主动联系欲报考的院校,了解相关信息。
总之,与其相信所谓的机构,不如自己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学会整理和参考录取数据,再结合自身需求,做出理性选择,最终一定会被心仪的大学录取。